走访红色人物,传承英雄精神
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其中不乏那些为祖国和人民默默奉献的退伍老兵。为了更好地感受和弘扬老兵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7月30日下午,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对居住在阿拉尔大上海国际花园小区的三位老兵进行了采访。
部队强筋骨,服役升素养
寻访团首先来到陈宏明的家中,根据陈宏明老人回忆,在服兵役期间,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以及文化素养都得到了锻炼和极大的改变,“当时部队是个大学校,教我们学文化学军事,所以我自己也是很高兴的。不仅在文化水平上得到了提升,也在年轻时候多进行了锻炼。”通过他的话语和表情我们看到了他自豪于服役期间对自己带来的改变。
新疆的冬天经常下大雪,在当兵期间,他们不仅要训练,还要组织人去清理道路,帮助人民群众。陈老再次提起这些之时,眼里流露着溢于言表的坚毅,他始终将党和人民放于首位。训练虽苦,但苦中有甜。忆起曾经的艰苦时光,往昔仍历历在目。“我当时年纪小,部队一跑操就掉队,我们连长就说让我不要跑了,让我去连部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讲起这些,陈宏明老人脸上露着笑容仿佛还是那个被连长照顾的小兵,服役期间日子艰难,但领导给予的关怀让陈老倍感暖心。
从陈老家中走出,寻访团成员感悟颇丰,现在的生活早已不再如以前那般艰苦,但是,我们依然要时刻保持敢吃苦的态度,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更要努力为人民服务。接下来寻访团来到了退伍老兵马保金的家中。
兵役戍边疆,退伍壮务农
马保金,当过10年兵,先后辗转嘉峪关,河北等地。最后回到新疆屯垦戍边。当时的生活环境在老人的口中云淡风轻的讲出,但是他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充满了满满的泪光,对我们大学生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感到了欣慰。退伍后他仍致力于新疆的建设之中,尽管没有继续留在部队,他开展从事了种棉花的工作,将根驻扎于边疆,继续用自己的努力壮大务农发展,继续通过另外的方式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新疆的壮阔发展不懈努力做出贡献。
马老对教育非常看重,当年的他因为条件没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在谈话中,他经常劝诫寻访团成员,一定要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不要虚度光阴,国家发展需要人才,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疆是个好地方。”马老简单的话语却强而有力地激励着大学生们,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新疆、发展新疆,为边疆国土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新疆全面发展注入新的青春活力。
我们队伍当中有不少疆外同学,他们被马老的话深深触动,在前往下一位老人家中的路上很多同学陷入沉思,也许未来有一天,新疆的发展历程中会留下我们的足迹。整理好思绪,寻访团最后来到了杨定德老人的家中。
行途遥且艰,信念牢亦坚
杨定德20多岁参军,后任班长,许多新兵刚入伍时都会非常想家,杨老便经常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他在新兵训练过程中能敏锐捕捉到其精神状态的不对,身为班长的他会密接关注新兵的情绪,给其做思想工作。“木落愁远山,乡心夜来绝。”思家之意固然难解,但班长杨定德的关怀与照顾让刚入部队的新兵们逐步适应。
杨老告诉我们,部队来到新疆时正值寒冬,新疆零下三十多度,下雪时甚至低至零下四十多度,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从未曾想过放弃。凌冽的寒风吹不走杨老与同行战友驻守的信念,皑皑的白雪也掩不住他们的赤红初心。
杨定德老人还与寻访团中的退伍士兵现场共叠被子,杨老动作娴熟,将当年习惯一直保存到了现在。杨老在军队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并将自己的红色之火传承了下去,据了解,杨老的儿子成为基层人民警察,孙子则光荣入伍,成为飞翔在祖国蓝天的一名空军。在杨老一家,薪火传承提现的淋漓尽致,使在场的成员们无一不为之感动,敬佩。
每一位退伍老兵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今天,寻访团有幸采访到三位老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寻访更多的老兵,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一代中薪火相传,让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文/潘柳婷
作者:潘柳婷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聚焦新工科发展,共育新时代人才
- 安徽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布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新工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双方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
-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