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研究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州大学广陵学院“非遗瑰宝映古今,文房四宝绘书法”暑期三下乡团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跨越千山万水,与安徽省知名文房四宝制作工坊——杨文笔庄,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会议采访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团队成员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促进非遗文化的教育普及、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激发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为青年学子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
7月26日上午,随着网络会议的正式开启,团队成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敬畏,与杨文笔庄的掌舵人杨文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杨文老师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徽笔制作大师,更是这一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人。他首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徽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访谈中,老师首先介绍了徽笔制作所需的精选材料,包括冬季采集的优质动物毛发、特制竹管以及精细加工的辅料等,强调了选材对于徽笔品质的决定性作用。

(图为7月26日,“非遗瑰宝映古今,文房四宝绘书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杨文老师进行线上会议。陈晨摄。)
随后,老师深入剖析了宣笔与徽笔之间的微妙差异,指出两者虽同为文房四宝中的瑰宝,但在制作工艺、材料选择及书写特性上各有千秋。徽笔以其独特的弹性、吸墨性和耐用性,深受书法家和书画爱好者的青睐,尤其在表现书法作品的力度与韵味上,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针对团队成员提出的“为何要选冬天的动物毛”这一问题,老师解释道,冬季是动物换毛的季节,此时采集的毛发质地最为坚韧、纯净,富含天然油脂,经过精心处理后,能够赋予徽笔极佳的书写性能和使用寿命。这一传统智慧,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的极致追求。
(图为7月26日,“非遗瑰宝映古今,文房四宝绘书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杨文老师进行视频了解制笔流程。朱文龙摄。)
访谈的高潮部分,团队成员通过视频,亲眼见证了杨文笔庄研学团队制作徽笔的全过程。视频中,匠人们手法娴熟,从选材、理毛、切毛、装套、刻字到最后的成品检验,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一过程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7月26日,“非遗瑰宝映古今,文房四宝绘书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杨文老师进行视频连线观看研学团队进行制笔。吴忧摄。)
“通过本次学习,我亲眼见证了徽笔制作的精湛技艺,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与独特,还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保护传承的责任感。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团队负责人陈晨总结到。
通讯员:陈晨、朱梦圆、陈露、吴忧、李艾佳、吴紫妍、陈朝晖、郭成、陈晨、朱文龙
摄影:陈晨、吴忧、朱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