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重庆学子三下乡:三代传承,共筑爱国梦

发布时间:2024-07-1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如果再来一次,我也一定会选择去当兵!去到祖国前线支援建设!”如今已经62岁的周生华回忆起军旅生涯时,仍然感觉往日场景就发生在眼前。从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3028公里,距离阻挡不了周生华对祖国的爱,想要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心。
       红色文化润心间,爱国主义永留存。周生华从小便听着外公李树清与红军的故事长大,深受红色文化浸染。1935年初,红一军团一师二团驻守綦江羊角,确保遵义会议安全召开。红军卫生队途经李树清家时,因伤员需休息求助。李树清被红军的友善与正义感所动,热情接纳,面对家人的劝说,李树清说,“红军是好人,伤员走不动,我不忍心不管哪!反正我们这儿背静,长年无人来,有人来,我们把他们藏到岩洞去。”红军离开后,李树清将四名重伤员秘密安置于油岗咀岩洞,并提供生活必需品与隐蔽保护。随后,他将其中两名伤员接回家中照料,找了村里医生对他们进行治疗。在李树清的悉心照顾下,伤员逐渐康复。就这样,周生华从小便对红军、对中国共产党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他也渴望能像外公那样为党出一份力。
       抗美援朝,精神引领。1950年10月,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毅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其中便有周生华的父亲——周远贵的身影。三年后,当父亲顺利归来,年幼的他便日日缠着父亲讲战场的故事,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不畏牺牲、冲锋在前,如何用战略一步步攻破敌人防线,迫使敌军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透过父亲的讲述,他仿佛看到了志愿军在战场上冲锋的场景,那时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入伍当兵,保家卫国。
 
周远贵军人证 摄 | 周生华
       一朝为兵,终生奉献。1980年,19岁的周生华毅然相应国家号召征兵入伍,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旅生活。从重庆綦江到新疆和静县,需要克服的不仅是地理条件的变化,还有对心态和体能的要求。周华生担任过通讯员、材料员、炊事员,无论面对哪一种工作,他都认真对待,不会因为工作大小便有所松懈。谈到最自豪的事情,他认为便是自己跟随8932式部队协助修建了南疆铁路——吐鲁番到库尔勒段。该段是整个南疆铁路最艰苦、难度最大的区段,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周生华也没有想过放弃。正是在部队中一步步锻炼出来的坚定意志和锤炼的过硬战斗精神,让周生华受益终身,始终保持着在部队中的优良作风。
       岁月流转,但那份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却历久弥新。后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周生华所在部队集体转为铁道工程军,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去到全国各地协助修建民生工程,如上海饮水工程、金温铁路。1992年,周生华被调回綦江石壕供销社工作,担任采购员、营业员。在日常工作中,他一直延续部队的优良作风,力求将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做到最好。
 
 
周生华接受采访 摄 | 李佳雪
 
     “年轻人要敢于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在祖国大地上用实践让自己发光发热。”周生华深知,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他和父辈已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周生华一家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言辞,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同时也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通讯员:卢青青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7月11日,河南师范大学“红色微光”爱国
  • 07-13
  • 就业问题多多 宣讲解疑答惑
  • 就业问题多多 宣讲解疑答惑
  • 湘潭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赴湘潭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团于湘潭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开展了就业防诈骗宣讲活动。
  • 07-13
  • 话剧承遗志,家书抵万金
  • 话剧承遗志,家书抵万金
  • 湘潭大学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赴湘潭市雨湖区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工程学院举行了主题为“党建关怀湘土,青春献艺系深情
  • 07-13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