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是教员,百姓齐参与”,驱车驶入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中,远远便可以瞧见刻在墙面上的这几个大字,初识不知其中意,再见已感慨万千。
7月6日,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青春绘梦正当时”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将军农民”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家乡——莲花县沿背村开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其间,调研实践团来到沿背村寻访村党总支书记苏根林、副书记刘爱凤召开“江西农业大学三下乡学习研讨会”,并走家入户与已脱贫的村民展开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在摘掉脱贫之后,村子是如何蝶变成今日的“明星村。”
“脱贫发展主要还是要因地制宜,沿背村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培育红色培训基地,带动五大产业发展”。 苏根林是沿背村的党总支书记,在村里已经工作了30个年头了。对于村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于实践团的到来,他表示非常的欢迎,并着重强调了大家的用水、用电和出行的安全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在听到实践团对于脱贫后村中产业变化发展感兴趣时,犹如打开了话匣子般将村中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村民生活情况娓娓道来。
沿背村通过打造“红色培训+民宿”、“红色培训+大巴车”、“红色培训+合作社”、“红色培训+土特产”、“红色培训+文旅发展公司”的产业运营模式,在去年创下了100多万增收。苏根林书记带实践团来到晚上歇脚的民宿家中,拿起洗手台上的印有干部学院特制LOGO沐浴露展示道:“我们的民宿有10个统一、8个流程,确保每家每户都能做到卫生干净整洁、接待统一标准、服务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均等。”通过统一健全的服务制度、奖惩有度的激励制度、规范管理的安全制度,每一个村民都朝着美好生活奔去,都共同享用着脱贫后经济发展的幸福果实。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才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陈建梅如今已有80多岁高龄了,实践成员刚入家中,儿媳正在宰杀一只鸭子,通过交谈得知他家在2017年顺利脱贫,儿子在外当一名教授,时常回家会带一些鸭鹅、蔬菜之类的看望老人,儿媳留在家中帮忙干农活。当询问到脱贫后最大的变化是,他毫不犹豫指了指身后的洗衣机和外头通畅平坦的大马路,“日子变好了,生活更有盼头了”。
村中像陈建梅一样的脱贫户有很多,陈清姣正经营着一家民宿,她家在2014年就已经脱贫了,除了民宿带来营收外,平时还会通过外包的形式将家中的茶田租给合作社,将茶油统一进行销售。在谈到村中脱贫后产业的发展,她非常感谢政府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政策帮助,以及村干部时常的关心和慰问。在党建正确引领下,让整个沿背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民宿经营到农业生产再到日常生活,百姓的幸福生活越来越红火。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田间的每一个村民都是教员。” 高耸立在村口“江西甘祖昌干部”的牌匾,让人不禁疑惑并未看见围起来的教室和站在讲台上讲授的老师。在村党总支副书记刘爱凤的解释后,我们才明白原来整个村就是一个干部学院。
“课堂在田野”,随处可见的甘祖昌历史事迹壁画以及标语,开放的甘祖昌“不忘初心”事迹陈列馆及故居,潺潺流水的沟渠和绿波荡漾的稻田,无处不在述说着甘祖昌将军“不忘初心,解甲归田”的为民精神,让学员感受到跨越时空历史与现实的心灵碰撞。
“吃住在农家”,通过把学员安排在民宿家中的“红色培训+民宿”模式,真真正正让百姓享受到了经济上的红利与实惠;将学员的一日三餐安排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0.8元的配送价格可将饭菜送到村中腿脚不便的老人家里,以学员的餐费来维持这个公益事业的长期发展,切切实实让百姓享受到了生活上的便捷与舒适。
“人人是教员,百姓齐参与”,通过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每一位村民都是“红培”的讲课专家。白天,他们是水泥浆、养猪户、挖煤工,亦或者是村干部,到了晚上,在舞台上他们都是小老师、小演员。一部村民自创自导自演的采茶戏《并蒂“莲花”》,传神地向学员讲述了“将军农民”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的感人故事,从“住宿”“借钱”再到“分鱼”“坚守”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地演绎了甘祖昌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实地走访与入户调研,我切身感受到发生在基层乡村中的翻天覆地变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本领和才干,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实践团成员刘欣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