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凝缩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身影,饱含着各地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积极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探塘捞“龙”小队在了解到桂林市六塘镇有一只虽为非遗却时隐时现的虾龙之后,决心前往六塘镇一探虾龙传承的秘密,为虾龙以及面临相似发展难题的非遗探索出一条更加具有普适意义的发展之路。
临桂区是一个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六塘也是人杰地灵,这里拥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当地相关文化部门也极其重视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小队确定调研目标后,团队负责人李丽琦和李淑珺积极联系六塘镇政府,寻求帮助,希望通过政府找到六塘镇虾龙活动的负责任人以及相关传承人。政府工作人员对小队关注非遗发展、积极参与实践的精神极其支持,帮助联系了直接负责虾龙发展事宜的六塘镇六塘村村委会,而小队的六塘村村委会之旅解决了成员关于虾龙发展研究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2024年1月11日,团队一行来到六塘镇六塘村村委会,在村委会秦书记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不仅知道了虾龙的由来,还明白了虾龙频现频消的原因。秦书记介绍说:“乾隆游江南时,偶遇一虾跳到手中,乾隆便叮嘱那虾要庇护百姓,在一电闪雷鸣之日,那虾便化身成龙,守护着六塘百姓。”秦书记的话语里带着些许怀念。虾龙频现频消并非是当地人不想传承,而是迫于现实压力。虾龙制作工艺复杂,只有具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才能参与核心工艺制作;虾龙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缺乏盈利模式。多年来,虾龙传承面临着资金缺乏和人才缺失的困境,而十五年前虾龙的消失与传承人周师傅的去世息息相关。说到这里,秦主任有些许伤怀。如果不是一腔情怀,虾龙的传承很有可能难以为继。
但还好,如今国家大力支持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2022年收到桂林山水文化节的邀约后,六塘镇政府大力支持着虾龙的重现,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六塘村村委的组织下,虾龙制作团队和虾龙舞动团队组建完成,并参与了虾龙闹新春、东盟博览会开幕式等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据悉,虾龙也积极参与六塘的非遗展示活动,促进六塘文旅发展。
在访谈最后,谈到对虾龙发展的规划时,秦书记无奈表示,目前虾龙的发展还是面临着困境。虾龙仍然缺乏资金支持和牢固产业链条,目前虾龙制作工匠年纪较大,但是新生代匠人培养不够充分。如果发展规划不当,虾龙很有可能还是会出现频现频消的现象。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了解到了虾龙的发展历史,感受到了这项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以及掩盖在传承背后美好的文化传承与情怀。虾龙面临的生存困境是只是其单独的困境,是一系列非遗的传承困境。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开始思考虾龙的发展方向,例如“虾龙进校园”“虾龙制作体验”等研学活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将虾龙利用最大化,扩大虾龙的知名度。接下来小队将会做进一步的调研,探索虾龙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推动虾龙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