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灰塑技艺 传承古老智慧——岭南灰塑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
探索灰塑技艺 传承古老智慧——岭南灰塑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
灰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主题,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岭南灰塑实践队于1月10日来到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探索岭南广府地区灰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以青年力量弘扬灰塑文化。
团队成员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对灰塑有了初步认知。灰塑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融合了南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国外舶来的各种文化。岭南灰塑制作的工艺流程主要为:构思造型、搭骨架、草灰做底、纸灰定型和塑色、上色、干燥、勾线。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岭南灰塑历经百年风雨仍能屹立不倒的原因与其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石灰、稻草(草灰)、玉扣纸(纸灰)是灰塑筑最基本的材料。灰塑的原材料石灰属碱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杀菌和防菌作用。组成灰塑的内外部的草筋灰和纸筋灰能够对水分进行有效调节,防止灰塑的变形,加强灰塑的黏合,解决了热胀冷缩所带来的许多难题。岭南灰塑工艺体现出主体性、传统性、色彩性、抽象性等鲜明特征,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佳品。
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先生介绍,陈家祠的灰塑建筑体量庞大、工艺精美、历史悠久、实用性强。邵成村先生着重为团队成员介绍了狮子、蝙蝠、墙体等代表性灰塑和建筑。中外交融、栩栩如生的狮子灰塑。传承人介绍,在陈家祠屋脊上的三只狮子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活泼可爱的南方狮子、威严肃穆的北方狮子、金黄色毛发充满异域风情的欧洲狮子。三只特征鲜明的狮子并立期间,文化交融的脉络清晰呈现。充满想象、圆融成一的蝙蝠灰塑。灰塑中蝙蝠尖嘴獠牙的形象被改造成为宽嘴、胖肚、大脸的有“福”之相,岭南人民的巧思灌注其中,体现发挥主动性创造美好生活的寓意。岭南地区多雨潮湿,建筑的防潮性是建筑得以留存至关重要的性能。传承人介绍,陈家祠的墙体用青砖切成,通过在高温中加入冷水形成多个气孔达到青砖吸水防潮的目的,而现代建筑中全高温制成的红砖即便使用防水涂层仍出现渗流的情况。陈家祠中的只砖片瓦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宝库。
随后,团队成员对传承人邵成村先生询问了一些关于灰塑技艺传承的问题,并从中了解到灰塑制作用材虽然简单,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火候、时间、上色都需要精细的把控,加上灰塑修复往往需要到高空中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灰塑的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灰塑传承仍以血脉亲族之间的男性传承为主,新时代下的灰塑的形式元素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时代的新变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不仅对灰塑技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文化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更意识到青年肩上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使命。广州灰塑实践调研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躬身实践并未就此停止。成员们表示,将更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践行文化弘扬之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凝聚青年力量!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