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筑梦乡野”实践团陇西之行:陇西县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0-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了有形有效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了解陇西县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发展史,2023年8月1日,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筑梦乡野”实践团在董婕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陇西县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后,实践团首先走进的是一楼北展厅,2023年新春特展《老物件里的旧时光》,展览分为岁月如歌、往事悠悠、时光余味、畦田遗旧四部分,展现了上世纪50至90年代百姓生活、工作常用物件的迭代更新。“三转一响”、录音机、煤油灯、炕桌、搪瓷盆……350余件上世纪的老物件静静的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崭新的陈列重温着曾经的记忆与体验。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这些物件是陌生的,但是对带队老师来说,这些物件代表着流逝的时光和无声的回忆,在这个特别的怀旧展览中,重新拾起那些记忆中充满温情的岁月时光。
接着是一楼南展厅的《李氏族谱陈列展》。李氏族谱陈列展目前收藏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4个省市的近1000部族谱,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的收藏中心。馆内展出的李氏源流表、李氏祖训等,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李氏一族的树大根深与枝繁叶茂。
二楼展厅的《陇西历史文明展》一眼千年开启陇西穿越之旅。展览以时间为主线,突出了陇西的历史地位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展示出了陇西地区管辖的演变过程。那些历史留下来的鲜明印记——石器、陶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绘画、书法、遗址、墓葬……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古代陇西”的故事。实践团成员跟随着指导老师,在一件件文物中感知历史的厚重,在介绍词中了解古人的智慧,感受了陇西近7000年厚重悠远的历史文明,深刻体会到了古代陇西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紧接着来到三楼的《华夏初光 玉露河西——玉门4000年历史文物展》。展览分为史前华章和丝路玉门两个单元,史前华章分为四坝文化、青铜冶炼、交流前沿、彩陶余韵等几组内容,丝路玉门分为因玉设关、因关设县、因诗而名、清代玉器4组内容。整个展览以东西方文化交流为线索,全面反映玉门地域文化特色及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一件件几千年前的精美玉器,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玉门,走入浩瀚悠久的河西历史,了解了玉门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重要地位。
“金塔有两座塔,一座古老的佛教圣塔,一座现代的航天运载火箭发射塔。”这是陇西博物馆之行的最后一个展馆:金塔问天——趣味航天文化巡展。生动形象的漫画科普、严谨震撼的航天模型,东方红二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环绕器……一个个精密的航天模型展示出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老一辈航天人“报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可贵品质和精神让每一个实践团成员都为之动容。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遨游广袤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不懈追求的梦想。每一次壮丽腾飞,托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也激励着代代青年逐梦“星辰大海”。
实践团成员感触的说到:“可能是展览从古代文明一直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给人以非常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不同时代及其文明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巨大的飞跃。”从彩陶文化到工业文明,从石刀骨锤到航天火箭,陇西县博物馆从一楼到四楼的展馆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整个博物馆展品丰富,如同一本立体浓缩的教科书,生动而富有韵味。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陇西博物馆之旅不虚此行,今后要立足自己所学的专业,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董婕 来源:西北师大传媒学院“筑梦乡野”实践团队
  • 一师学子社会实践:祝童乐学“兴岳”成果展完满举行
  • 走进乡村,感受温情
  • 我们“筑梦乡野”实践团的成员今天拜访了很多农户,了解到现在村里大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过年才能回来,留在家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儿
  • 10-17
  • 深入基层,倾听民声
  •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饶为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乡村要想建设好、发展好,最重要的就是老百
  • 10-17
  • 扎根基层聚一线,链接基层镌曙光
  •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驻村干部们作为乡村振兴队伍中最重要的一员,要切实履好职、站好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乡村振兴迈
  • 10-1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