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百年碑刻见证千秋岁月

发布时间:2023-08-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碑刻便是最好的佐证。
中国早期的石碑因其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立在宫殿和寺庙前的石碑,用来观察太阳形成的影子的位置,以辨别阴阳方向。立在宫门、庙门前的石碑,是用来拴马等牲畜的,就像后来的拴马石、拴马桩一样。立在坟旁的石碑,是用来辅助绳子把棺材绑进坟中。后来,石碑被留在地上而不是埋在地下,墓主的名字和生平事迹被刻在石碑上。这样的石碑立在坟前或坟前神道上,就成了墓碑、墓碑。这种在碑上刻字的方式,不仅用在墓碑上,也逐渐用在宫门、庙门、宫室、殿前的日影石、马石上,于是在碑上刻字就成了碑的主要功能。而祠堂的石碑更是记载了祠堂所属家族的历史和修建祠堂的过程,呈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村落的发展。
在我们研究汤泉乡“三堂四股”家谱过程中,碑刻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碑文的读取和碑刻本身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宗族的变迁和发展。
 
蔡家畈殷氏支祠碑刻
“盖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为人之道必以尊祖为先,而遵祖之道必以崇祀为贵,是以捐资建祠,解囊助祭,皆仁人孝子之所为也。”这是截取蔡家畈殷氏支祠碑刻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也了解宗祠在殷氏家族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宗祠中的祖先崇拜和家训传承,使后代子孙受到道德的熏陶和约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更是强调的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培养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苗石村李氏宗祠碑刻
“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地方之有志” 。从祭祀活动、建筑设施各方面都印证了家谱的巨大作用,见证了苗石村李氏家族追寻家族源流的情感需求。碑刻中不仅包含世系记载,还收录了众多文化作品、地契租约等资料,可一展当时的基层社会状况。而在此地契的阅读中,我们从“共捐”“输纳”“祀田”等字词得知当时的土地流转较为频繁,宗族常常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将耕田变为祀田,用于宗祠祭祀、族中子弟学习等开支用度。从侧方面也可看出宗祠在苗石村的重要地位。宗祠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一代代人传承血脉和文化传统的象征,更作为家族的凝聚力和纽带,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居地的稳定。
 
胡氏宗族修永福桥捐款碑刻
胡氏家族则居住在汤泉乡的龙泉寨,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胡氏宗族修永福桥捐款碑刻。这块碑刻上记载了上世纪永福桥从提出重新修建到竣工的过程,着重记录了胡氏族人的捐款细则。
据了解,龙泉寨被永福河一分为二,作为古名居,两边虽然已经整修了房屋,但是仅有一座人行石桥相连,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极大地制约了整个村寨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将桥维修加宽通车成了村民的共同心愿。在胡氏返乡人士的倡议下,拓宽修桥的建议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响应。在修桥工程中,村民们捐资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年老的负责管理、年轻的负责施工……轰轰烈烈的修桥活动拉开大幕。当地的胡书记也介绍,永福桥见证了村民繁衍生息,见证了宗族的兴衰发展,是当地不可或缺的。而记载的石碑更是胡氏家族紧密联系、团结与共的重要标志。家族成员在宗族中积极参与修桥建屋、祭祀扫墓等活动,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增强了家族凝聚力。
碑文记录了历史事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从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情况。碑刻的本身是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带有文学艺术的韵味,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也是我们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启发人们文化自信的作用。
碑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还承载了人类对于传统文化的回溯和对于精神文明的崇尚。对碑文的收集、整理、研究与保护,对于我们研究宗祠文化有着莫大的帮助,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百年的碑刻中见证宗族千年的历史,探寻其中的历史价值便是我们此次调研的任务。
作者:颜晓涵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七彩青春志愿行”实践团赴“且慢”非遗体验馆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