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南财大“红像新闻”小队探访云岭新四军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3-08-2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应通过汲取革命先烈的精神营养,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前行。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红像新闻”小队于8月3日来到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史研究部进行参观学习,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依托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期间留下的主要遗址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北部,是全国著名红色旅游圣地之一,享有“南方延安”的美称。新四军军部旧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是址纪念馆”馆名。1985年正式开放。

通过对该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参观,实践小队的成员们都深有感触。“当我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像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我看到了他们的信念和担当,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心中远大的理想而舍弃一切的坚定决心,这样的红色精神成了照耀我心灵之旅的一轮红日。”学生高然如是说道。通过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恍惚间好像回到了那个奋进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看到了这一支铁血之师冲锋陷阵时的勇毅坚定。军史研究部主任兼解说员汪慧娟向大家讲解了纪念馆内的部分历史影像资料,队员们对叶挺的摄影作品印象颇深。他是战地里的摄影将军,于其戎马生涯中以饱满的热情拍摄了大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妙趣横生的作品,为后世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这些历史图像不仅展示了叶挺军长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以及其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更是通过这些照片教会了现代的青年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讲解员
汪慧娟对纪念馆内部分历史图像进行讲解


图为叶挺将军拍摄的摄影作品《军民鱼水情深》 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为进一步挖掘云岭的红色基因并加以传承,“红像新闻”小队对汪慧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采访。汪慧娟讲道:“新四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满意为最高标准,与人民的关系更是如鱼水一般亲密。当年叶挺军长带领新四军来到云岭后,军部出资为百姓修筑了一座过河的‘军民桥’,帮助他们消除了桥梁总是被河水冲断的忧虑;也出资成立宣纸生产合作社,使泾县的这一传统技艺免遭灭绝之难,助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四军不愧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当聊到云岭馆内现存的新四军历史影像资料的现状时,汪慧娟表示:“虽然馆内现存有来源丰富的历史老照片1600余张,但是是没有影片资料的。”在她看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是由无数革命先辈的前仆后继,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就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文字始终是死板的,没有温度的。图像资料往往起着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当时历史最真实的一个史实资料的作用。”汪慧娟对历史图像挖掘整理工作表示坚决的支持与鼓励,并希望实践小队可以在这一漫长的工作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争取从新四军后代、二代、三代手中去征集到更多的影像资料,进行一个丰富与补充。


(图为团队成员高然对讲解员汪慧娟进行采访)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红像新闻”实践小队的成员们都深刻的感受到,每一张历史图像、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代表着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一路走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展现着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牺牲与奉献;每一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通过此次的参观学习与采访,同学们不仅更加细致的学习了历史,而且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团队指导老师、南财大新闻学院夏羿表示,“以红色资源为主题,通过深入实地考察和研究,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从多个层面上来讲都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调研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接触红色资源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

作者:陈雨璐 来源:原创
  • 华师学子三下乡:文创传递海岛魅力,助力南澳经济发展
  • 山东大学(威海)关情调研团进行实地访谈活动
  • “数”说农业发展,“智”推科技赋能
  • 踏青春之行,立青春之志
  • 踏青春之行,立青春之志
  • 2023年7月15日到7月2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筑梦与云阳,意气行远方”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员围绕了解公益组织、协助现场活动、走访农村
  • 08-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