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玉”见凌家滩,探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3-08-2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7月26日电(通讯员 董丽娜)为增强文化自信,探寻中华古文明的魅力,2023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凌家滩遗址“活化历史遗存,赓续千年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马鞍山市含山县,进行了细致的参观、采访与问卷调查工作。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凌家滩遗址,采访凌家滩考古研究所领队张小雷老师,对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人员、村民、游客等不同身份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凌家滩遗址开发现状。

图为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大厅播放的宣传片

品凌家滩古玉器,忆中华文明滥觞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凌家滩遗址调研团队本次调研的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它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合称为“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7月23日,团队成员来到了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讲解员贾蕾将成员带到沙盘面前,拿着激光笔,指着沙盘说道:“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设成一座研学游一体化的综合型公园。”了解完遗址公园的大概分布后,观光车将成员们带到了遗址公园内部的研学教育基地。据讲解员介绍,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来凌家滩遗址参观学习。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凌家滩曾经的辉煌文化,团队成员来到墓葬祭祀展示台。在众多墓葬祭祀展示台中,最典型的是一座史前古墓展示台——07M23号墓葬。当年,仅仅这一个墓葬坑中,就出土了330多件陪葬品,和一只重达88公斤的盖棺玉猪。有专家推测,墓主人应该属于社会地位极高的祭司。
 
图为祭祀坑1比1复制的玉器

走进考古幕后,见证赤子之心

团队成员参观完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之后,一起来到了凌家滩考古研究所,拜访张小雷老师,近距离参观学习考古工作。

自1987年以来,30多年间,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先后进行了14次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领队们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从张敬国老师,到吴卫红老师,再到今日的张小雷老师,三位老师在凌家滩燃起火炬,用考古之光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张老师见到团队成员,远远地就微笑着打招呼。团队成员跟随张老师走进他的办公室,开始了对张小雷老师的访谈。张老师跟团队成员谈到了凌家滩遗址、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三者发现时间不同,宣传力度等等方面亦有很大的差别。在回答问题时,张老师回忆起,自己似乎和凌家滩遗址有着一种奇妙的缘分。在张老师大学本科期间,有一次路过凌家滩,还特地在火车上起身张望,问教授,这里是什么地方。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竟然成为了凌家滩考古遗址研究的领队。

在访谈的最后,张老师鼓励历史学院的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追随热爱,欢迎同学们大三来到凌家滩考古研究所实习。同学们听后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提升专业技能,为历史这一古老的基础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玉龙
采访基层工作,感悟奋斗魅力
7月25日,团队成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前往不同地点对游客、村民、工作人员进行问卷采访。其中,洪业菁一组成员来到了含山县林头镇龙宝社区居民委员会。团队成员敲开办公室的门 ,两位网格员大姐正身穿绿色的工作服,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处理居民们的事务。她们见到团队成员之后,放下手中的事务,热情地站起身来,急忙让团队成员坐下,给团队成员倒水喝。

据了解,作为当地网格员,她们会主动向当地居民宣传凌家滩的相关政策。其中一位网格员大姐会经常到市里或者省里参加表演和活动,积极主动地将凌家滩文化送出去。团队成员仔细倾听着网格员们的回答,一边与网格员进行沟通,一边耐心地把重要信息记录下来。“你们才大二呀,大二学生能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基层状况,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已经很厉害了,真的很棒,阿姨给你们点赞。”一位姓王的网格员大姐在得知团队成员是大二学生后,笑着对团队成员说。
 
这五天的时光里,团队成员们行走在含山,这里的裕溪河水波荡漾,舟船穿梭。北岸,张老师带领的凌家滩遗址考古团队正在有条不紊进行考古工作;南岸,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运漕古镇的青砖小瓦古朴典雅,阵阵炊烟袅袅升起。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看见了凌家滩遗址的岁月沉淀,更强化了学习历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动力。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青春的激情和不断学习和奋斗的热情结合起来,为探明中华文明源头,增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而不断奋斗。

图为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外团队成员的合照
作者:凌聚聚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青春助力新乡村,康养秦岭促发展
  • 青春助力新乡村,康养秦岭促发展
  •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青春助力,康养秦岭”团队于7月3日上午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活动,深入生态科普教育,宣
  • 08-27
  • 志愿服务你我同行,爱与温暖无处不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