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化立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通讯员鲁睿淇 汤子怡)为深入了解文化赋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探索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赴泉州市永春县“永毅前行,不负韶华”实践队(队员:赵晓明、王佳楠、黄建鑫、陈志坤、鲁睿淇、周祺政、汤子怡、庞婉仪、夏敏鑫、杨珮孺)在柯祥德辅导员的带领下,于8月17日前往永春县余光中文化馆及水生态文明馆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学习乡愁及乡愁文化带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深刻明白文化存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清晰认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踏入余先生世界,承“乡愁”爱国爱家之情

图为实践队抵达余光中文学馆拍摄下的照片
实践队在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周梁泉的带领下参观了余光中文学馆,在参观过程中,周梁泉馆长向实践队介绍:在城镇化建设时期,他认识到煤炭这一永春的支柱产业日趋衰竭,亟待转型,但永春地处泉州母亲河晋江上游,工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了必然的选择。而对于乡愁文化建设,早在2010年他开始就有了系统的设想:从海峡两岸的情感入手,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落脚点在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建设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优化提升,整合资源,突出中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心底沉睡已久的浓浓乡愁,促进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乡愁还说到,“‘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实践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只有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经济结合发展,才更能实现文化价值。

图为实践队与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合影
护金山银山,助乡村振兴
图为水生态文明水文馆馆长带领实践队参观水文馆
以全国生态日活动开展为契机,实践队深化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馆长带领下来到了水生态文明馆。抬头即可看到“众水会于桃溪一源”,实践队认识到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在馆长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泉州市启动“乡愁河长”,这是推动河湖治理保护从“政府治”向“全民治”转变的一次重要尝试。青山抱城廓,绿水绕人家。连绵的群山,赋予乡村坚韧的品格,奔流翻卷的浪花,是乡愁。“坚持有机,守护绿色生态”源于自然,回馈自然,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悟“乡愁”之力,汇入生态之源,助力乡村振兴
永春县正在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情作为文化的核心,推动发展相关文化产业,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更通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美学、乡愁诗情,联结两岸融合发展,推动两岸统一美好愿景: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激活农业发展潜能,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图为实践队与水生态文明馆馆长合影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了解学习乡愁及乡愁文化带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深刻明白文化存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更学习了如何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青年朋友们更应该肩负起自身责任,传承和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呼吁更多人士加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发挥各地的生态特色,不浪费自然资源,通过行动实现山峦层林尽染,溪流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