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探寻乡村共富之路。7月,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组织“同心同富梦之队”暑期社会实践团赶赴舟山南洞艺谷,深入了解南洞艺谷在舟山共富建设背景下的的发展现状,聚焦新农村建设,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挖掘优秀精神文化。
01 深挖民俗特色,探寻“文化+”路线 为了深入挖掘南洞艺谷背后珍贵的民俗文化,探寻南洞艺谷“文化+”的共富之路。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群众艺术创作中心,这是社区群众民间文化艺术培训、创作、普及的重要基地,主要展览着近百件由当地村民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如渔民画、剪纸、大漆陶瓷工艺品等。实践团成员仔细参观并聆听了馆内的解说,深刻了解到南洞艺谷群众一直以来坚持文创之路,巧妙利用舟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特色,坚持独特创新,增强游客吸引力,努力走“文化+”的共富之路。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认识到走好共富之路,需要重视本土文创产品和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特色结合。
02 追忆红色文化,感悟精神力量 为了探索舟山南洞艺谷的红色文化为建设共同富裕贡献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团来到了第二站——“功勋号”火车。“功勋号”火车来自戈壁滩,曾是运送研发“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专列火车。它有着辉煌的红色历史,赋予了海岛人民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建设家园的红色岁月。实践团成员通过与南洞艺谷村民的采访,发现村民对“功勋号”火车有着深深的情结和向往,以及对当地的红色文化有极大的自豪之情。参观后,实践团成员贾淼感慨道:“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精神动力,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赓续奋进。”
03 参观生态建设,探究绿色共富密码 为了探寻南洞艺谷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该团队来到了本次调研的第三站——新建文化大礼堂。经过参观调研,团队成员认识到新建文化大礼堂是以“净零碳”为主题的展馆,由三个板块构成:“净零碳”乡村背景介绍、“净零碳”乡村行动路径、“净零碳”乡村实践案例。团队成员还发现了南洞艺谷实现绿色减排的五大原则:首先是将开发建设集中在混合用途节点周边,集约用地;第二是减少建筑热供热与制冷的碳排放;第三是减少隐含碳排放,通过建筑再利用,实现减少支出的同时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第四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后是马岱村通过人工湿地处理的水排入池塘进一步沉淀、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河流下游。南洞艺谷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努力,使其成为了定海区的低碳生活研学教育新高地,其具体的研学路线又为南洞艺谷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而且成功地将发展和共富融为一体,做到了为发展注入新活力。团队成员深刻理解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乡村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助推乡村共富。
04 心怀希望,砥砺前行 南洞艺谷生态环境优美,是集人文、自然、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新农村产业模式,2009年起,该村在社区书记余金红和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冲破思维定势,创业创新,走上了适合自己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对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变,该团队以调查问卷及采访的形式对南洞艺谷的村民进行访问。通过问卷调查,团队成员了解到南洞艺谷在海岛共富相关政策下,不断加强自身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加大游客吸引力,极大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致富,完备当地基础设施和出行,确实提高人民幸福感。虽然还存在居民医保及教育方面不足和招商吸引力缺乏等问题,但是他们对目前的生活充满希望,他们表示“在国家的帮助下自己会提高自身素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的财富。”共富之路仍未结束,仍需砥砺前行。

05 直击问题,勇于突破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南洞艺谷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该团队以调查问卷及采访的形式对当天的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问。通过问卷调查,团队成员了解到在乡村共富建设中,南洞艺谷不断推进服务群众和乡村治理有机融合,不断加强基层硬软件建设,提升游客服务水平。调查中游客高度赞赏了旅游区的美丽景观,乡村共富建设深刻影响着来访游客,但仍需克服旅游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宣传力度不大、指示性标志不清晰等问题。景区工作人员与实践团成员表示,广阔的乡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建设,希望广大青年能响应祖国的号召,聚焦新农村建设,积极投身乡村共富之路。

此次暑期三下乡,团队成员参观调研了舟山南洞艺谷,在景色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在文化底蕴浓厚的艺术氛围下,团队成员对南洞艺谷的共富之路以及当地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发展也有了深入了解和启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青年是其中的主力军,理应扛起重担,做好助力共同富裕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