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敢斗争、敢于胜利的重要体现。同时报告鼓励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通过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播革命历史精神。为了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号召,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法学、应急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优秀学子组成“红色理响理论宣讲团”,依托江西省优质红色旅游基地,于7月16日至8月6日号,开展了主题为“协同发展视角下红色文化与旅游景区双向赋能”的社会实践调研与理论宣讲。
(一)探访革命历史,传承瓷都精神
7月16日红色理响宣讲团景德镇小分队上午到达景德镇瑶里古镇进行学习,那儿江河蜿蜒,山青水秀,青砖灰墙的房屋,一片和谐画卷。他们充满热情,精神昂扬,开启一天的实地调研与宣传。
瑶里古镇多面环山,中午下起了阵阵小雨,在一幅山青水绿的画卷中,一幅幅红色革命历史画面闪现,伟大的瑶里改编事迹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着小队成员。
在瑶里古镇工作了十年的导游王先生接受了团队成员的访谈。其中提到红色文化理论宣讲王先生这样说道:“红色文化可以说是红色景区发展重要的立足点,我觉得可以说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一个景区没有什么基础就能变成景区是不可能的,红色文化是景区发展的重要的助推器。”同时,在收集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时,宣讲队也脱离原有会议宣讲形式,更加切合旅游实际,选取人流较为分散,游客经过较多,空旷安全的地方随机进行“快闪”式宣讲。
宣讲团池雨悦同学自信地站在属于古镇的“演讲台”上进行了红色文化传承相关主题的宣讲。结合宣讲词与此前调研的雕像,路灯等物相结合,生动形象。昂扬的声音与生动的词句结合,与景点一同构成了独特的红色诗歌。
在宣讲过程中,成员们站在陈毅故居前,看着瑶里改编旧址革命历史陈列馆内陈列的文物,仿佛看见陈毅先生在瑶里指导新四军改编工作时,与胞兄陈孟熙同住一室,畅谈国共合作抗日的伟岸身姿。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熔铸着无数英雄的鲜血和汗水,他们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英勇奋斗。瑶里景区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这儿矗立着瑶里改编纪念碑,是重要的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上饶小分队于7月22日抵达上饶市并前往上饶市革命烈士纪念碑调研学习,在管理工作人员的允许下小队进行了理论宣讲与宣传,纪念碑的庄严与肃穆在周围青松环绕之下更显突出。
在与工作人员沟通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在节假日时期省内外众多学校机构前来瞻仰学习,传承革命精神,不忘发展初心。而周围的绿色环境也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之下更显突出。在与工作人员沟通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在节假日时期省内外众多学校机构前来瞻仰学习,传承革命精神,不忘发展初心。
后宣讲队选择合适地点,先对前来纪念的人们进行询问是否打扰,在获取大量支持的条件下,选择适当声音进行宣讲。
短暂休息后,小分队前往上饶市弋阳县参观学习方志敏纪念馆与方志敏清贫园,团队在进行宣讲学习与多元化调研记录后团队结束了上饶地点的调研活动。成员叶玉婷同学感叹到“此次调研,让我能够跟随时间的齿轮,一步一步回望革命先辈的热血情怀,一步步向前看我们当今繁荣发展,数年的学习成长加上此次百年的对话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方志敏与他的革命情怀。下午来到了弋阳的信江。一条信江蜿蜒流过弋阳,一石点缀河中,一桥横过连接城南城北,弋阳的“弋”便由这一河、一石、一桥奠定,可以说,信江带着弋阳人的信念一起融入长江。生在弋阳,长在弋阳,弋阳的每一分变化我都有着深刻的感受,在红色文化的带动下弋阳获得了更多引人注目的发展。”
(三)八一精神润洪城,红色基因永不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孕育着伟大领导队伍,引领走向时代巅峰,红色资源作为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名片上熠熠生辉。实地调研的最后一站,宣讲团南昌小分队于7月27日到英雄城南昌,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以及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进行开展为期两天的调研宣讲,通过实地参观与访谈交流,团队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队员们积极进行理论宣传,邀请青少年及其他旅游人员填写团队问卷,深入了解其对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态度与意见,在实践中收获更深的感悟。
在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过程中团队发现有部分家长带学生来参观学习并带领他们庄严宣读入党誓词的场景,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却用童声坚定宣读入党誓词,成员们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在心中同样默默念着誓词,相信中国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在三个小分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后,两队通过线上的形式,交换调研资料与宣传成果,并通过三次系统化线上宣讲及时反馈经验教训,分享实践收获与深刻感悟,为后续研究开展奠定基础。
同时团队进一步将分散的红色文化旅游点系统化,通过案例探讨、文献搜索等方式进一步为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双向赋能调研报告撰写提供了有利支撑。在宣讲过程中,通过被听,被看,被问,被感,宣讲队的成员也获得了新的实践体验感。
文字作者/余爽 池雨悦 徐心怡
图片作者/张梅婷叶玉婷 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