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同伴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伴着《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寻访老兵故事汲取奋进力量”实践团来到了新疆一师十六团一营营部旧址进行参观。
柔和的阳光如流金般倾泻在十六团一营旧址的大门上,不远处是碧绿的稻田和潺潺的流水。进入营部,映入眼帘的是两座上世纪60年代的砖木仿苏式建筑。建筑前的向日葵开的正艳。一旁的宣传栏上张贴着老报纸,报纸泛黄,边角上有些开裂。
办公楼内有卫生室、图书室、会议室、总机室等分区。两张木板床,一个小床头柜,一个印着上海电影的大饼干盒子,组成了两个人的宿舍。图书馆的书不算多,整整齐齐的排列在书架上,“有些书的年纪,甚至比我爷爷的年纪都大。”团队成员靳坤说。医疗室内,刀具、针管、药品整整齐齐的码在搪瓷盒里。走廊里的老照片诉说着几代老军垦扎根边疆,耕耘奉献的光荣岁月,黑白照片上的笑脸与泪光,让人为之动容。
在另一边的大礼堂内,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支边青年在边疆开发建设的热血岁月。他们肯干能干,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上海,河南,山西,四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愿为祖国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苦中作乐,将腰鼓、扬琴等乐器带到了新疆这片热土。每每节日,大家就聚在一起演奏音乐,排样板戏,歌颂共产党、宣传毛泽东......耳机里回响着旧日的歌谣,让我们似乎也被带回到那个充满奋斗与热血的年代。
掉色的陶瓷杯、泛旧的收音机、洗衣板、镰刀……一个个老物件陈列在那里,向人诉说着旧日的回忆。
听着讲解员口中的故事,实践团成员们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他们感受到老一辈军垦人远离家乡来到新疆,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自己的一生。正是因为有了前仆后继、甘于奉献的他们,才有了新疆现在的美好模样。我们新一代青年人要记得先辈们屯垦戍边的使命担当,毅然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图/文 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寻访老兵故事,汲取奋进力量”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