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湾村是於潜镇东北角一个青山绿水、风光宜人的小山村,距天目山景区仅12公里。曾经,朱湾村因竹而富、因竹而兴,但是近年来,由于受竹笋产业大环境下行影响,竹笋收益大不如前。原先被村民呵护备至的竹林也日渐荒废,曾经竹海连绵、村美民富的朱湾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丢了”。 “怎样为村民找到新的乡村振兴致富路”,成了朱湾村党书记李国平心中的头等大事。
团队首先着力探究朱湾村农产品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与村委的座谈中初步把握了当地竹笋产业现状,后续在村书记的带领下,走入竹笋加工厂,走访家家户户,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并在实践中与当地农户共同探索竹笋种植、加工和营销的现代化路径。
我们对朱湾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再进行考察,走访了羊角岭水库、老兵营等一些极具特色的区域。通过一段时间的蹲点,深入分析村里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与村干部走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到朱湾村正面临着振兴发展的“瓶颈期”。
“朱湾村未来发展旅游产业好不好?”“村里基础设施还有哪里需要提升?”“距离天目山那么近,朱湾村怎样才能抢抓优势打出品牌?”在初次探讨的会上,团队成员们表达着各自的想法,集思广益希望尽快拿出一个具有朱湾特色的竹文化节活动策划案。

朱湾村没有太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乡村旅游是一张“白纸”。村庄内竹子、山核桃等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与临安地区其他村落、景区相比,没有稀缺性与独特性,要素资源同质严重,缺乏独特性,迫切需要“破题”。
初步形成了农旅+研学融合,以竹为体,以学为乐的思路。强化差异定位发展,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服务,开展针对性的营销,不断开发非标准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持续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模式。
本项目在朱湾村“竹文化”基地的基础上,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结合“农旅”主题,打造精品研学路线,打造“竹文化“”儿童体验”品牌特色,扩大朱湾村知名度,促进旅游业收入、农产品销售持续增长,力争把研学营地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新标杆、新样板示范基地。
一是“研学+”集聚乡村人气。
研学基地陆续迎来周边小学,中学等多批次学生团队,预计每年累计接待学生4000多名。源源不断的研学学子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动力,使昔日沉寂的村庄聚拢人气,提升名气,让乡村火爆起来。
二是“研学+”激活乡村经济。
一方面村民能够应聘管理员、保洁员、服务员等,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能够售卖土特产、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开办特色民宿、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采用“营地+村委会+合作社”模式,盘活乡村现有农业资源,协调流转周边60多亩田地、竹林、莲塘,建成农耕文化体验场所,作为学生户外研学点,增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研学+”模式,为乡村拓展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学生满意、村级盈利、群众受益”的目标。
三是“研学+”带动乡村产业。
通过搭建研学与乡村这座桥梁,有效带动乡村“红绿”产业。目前,推进老兵营主题文化公园项目,可联动於术中草药生态观光产业园、生态农场等,打造成为学生“红绿”研学实践点。鼓励与村民签订合作协议,项目体验的收入归村民或村集体所有,形成“一核引领、多村协同、连片繁荣”发展格局。
四是“研学+”助推乡村建设。
为满足研学需要,深化资源配套,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和旅游接待能力,朱湾村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交通建设、农村民宿建设项目,夜景提升工程、庭院整治提升工程等,集镇风貌显著提升。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探索走出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研学旅游新路子,旅行、旅游、旅居秀美朱湾画卷正徐徐展开。
浙江赛
【建行裕农通杯】
【第六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
团队名称:星栖竹湾
项目名称:星栖竹畔 爱在朱湾
所在单位:嘉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