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为进一步落实学习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我们三下乡团队去参观了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馆。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基本可以归纳为“要想富,先修路”,算是一项惠民政策。然而,由于执行政策的仓促和僵硬,以及早已凸显的地方和中央权力之争,终于激起四川保路风潮。刚愎的清政府则一次次地葬送着和平解决四川问题的机会,让7000万人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屈指可数的几个能臣相继在这里折戟,平乱部队入川犹如抱着干柴灭火……最终,糜烂的四川给武昌提供了打响第一枪的机会。
“ 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推出很突然,但也不是盛宣怀心血来潮。清朝的铁路政策最初是国有,但是又没钱修,所以就向西方列强借钱。庚子国变之后,出于对列强的愤恨与恐惧,全国的舆论导向都是呼吁由国人自己来办铁路,“不借洋款”成为爱国的标志,再加上官办铁路垄断资源,又容易产生腐败,因此在1905年到1906年,兴起了一股商办铁路的热潮,后来捅了娄子的川汉铁路就是此时从官办转为商办。
不过,当时清政府的一些大员们也发现了商办铁路的弊端,第一是铁路需要全国统筹,统一规划,项目分批分期逐步上马才行,现在全国各地乱糟糟一哄而上很成问题;第二是中国的民族资本刚刚起步,实力太弱,张之洞在湖北建粤汉铁路,开始也想从国内招商,不借洋款,结果只有四名商人愿意出资,而且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这四人中只有两个人是有钱的,而且还不是真的有钱,是洋人们的代理,几条铁路的民间融资进行得非常吃力。因此,张之洞、岑春煊等人都转而支持铁路国有、借钱修路,只不过,体制的转轨需要时间,这件事终于在盛宣怀手里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盛宣怀对此事如此积极要说没有一点私心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他半官半商的身份所决定的。在他打造的工业体系之中,铁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一定要攥在手里。另外,修建铁路的巨大利益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具有太多的诱惑,他控制下的汉冶萍公司生产的铁轨从此不愁销路,光这一项就获利颇丰。这次,收归国有的铁路最为重要的有两条:从成都到汉口的川汉铁路和从广州到汉口的粤汉铁路,牵扯川、鄂、湘、粤四省。盛宣怀宣布国有,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国有办法,只是要求相关地方督抚查账。国家是赎买还是强收?督抚们不得而知。这也符合盛宣怀的商人性格——扣住底牌,等对方出价。消息传到鄂、湘、粤,立即炸开了锅。
保路运动首先在湖南兴起,而尤以四川最为壮烈。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四川的时候,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没有把铁路国有的上谕“誊黄”公之于众,他先召集铁路公司的相关管理者和咨议局成员开会。会上人们表现得还比较平静,有一些人认为,国有可以,只要不向列强借款就行。现在的公司是个烂摊子,铁路不知道要哪天才能修通,国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政府把已用去的款项换做债券,把没有用去的款项移交四川商民就行。当时四川募集的股银大概1400万两,亏了300多万,花了300多万,还剩700万两现银。有些人则已经开始幻想,剩下的700万收回来以后可以发展教育、兴办实业、维护内河航运等等。此次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通过此次的参观活动,全体队员了解这次运动,深切感受了到了革命先辈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奉献成果的来之不易,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不移跟党走,以执着的目光向前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作者:白炳林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机电院先锋实践小队赴暑期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