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苗绣,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为探究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路径,推动苗绣传承与发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2023年7月,兰州大学赴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暑期实践团深入武陵山片区,开展实践活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循领袖足迹,为探究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路径,实践团前往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围绕松桃苗绣展开调研。
苗绣是苗族历史的载体,也是苗族传承上千年的技艺。团队探寻苗绣发展历程,前往松桃苗绣基地学习,并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进行深入交流。
苗绣是民族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都要基于全面的认知。为了解松桃苗绣历史意蕴和其近二十年来发展历程,实践团对石丽平进行了采访,她向团队介绍了苗绣纹样的历史,也强调苗绣传承过程中应做到技艺和历史的共同传承。在初步了解苗绣文化之后,团队成员就苗绣在新时代的发展及其与乡村振兴融合等问题向石丽平请教。她指出,当前正处数字时代,苗绣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多元风貌。一方面,非遗直播带货高潮迭起,苗族人民运用数字平台实现了将苗绣产品销往大江南北。另一方面,兜售产品无法替代故事传递,乘时代之风更应着眼于苗绣所处的文化框架,在直播带货时传递文化之音。
苗绣不仅是指尖技艺,更是指尖经济。通过发展苗绣产业,既能推动非遗传承,也能助力乡村振兴。为深入了解发展苗绣特色产业背景下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路径,团队前往松桃县太平营街道老寨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居民交流,并向村支书了解当地苗绣传承现状及近年来乡村发展情况。在从村支书处了解到松桃当地苗族文化保留得更为完善、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更显著的苗寨为苗王城后,实践团前往苗王城景区进行调研。苗王城依托旧有苗寨发展而来,实践团通过采访苗王城的苗寨居民、游客,了解到当地依托苗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指尖经济,以苗绣为代表的民族特色产业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蓝图之下,还有个人的致富。在苗王城,团队成员向采访了松桃苗绣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光荣,了解他在传承和发展苗绣中的蜕变,以及其通过推广苗绣技艺,给部分群体生活带来的改变。在采访完后,为更好了解苗绣,实践团成员还在其指导下亲身体验苗绣技艺,让生命在指尖盛放。
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不只在于手艺人,更需要向面向社会公众。为进一步推广苗绣,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实践团基于前期调研,结合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于7月28日与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共同策划和举办“武陵绣韵——苗绣文化体验活动”。团队成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民族特点,向青少年群体进行了简要的文化宣讲和民族团结教育。同时,通过向参与者介绍苗绣纹样及其传说,并引导其基于传统纹样结合自身想象力进行纹样填色和文创设计,在青少年人群中推广了苗绣。团队还收集记录了纹样填色和文创设计成果,进一步设计文创产品,以推动苗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村振兴是脚下的路,更是前方的光,既能留住村寨的文化,也能革新村寨的面貌,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苗绣是特殊的文化,也是致富的产业,既能作为精神文明促进团结,也能为经济发展增光添彩,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已实现“苗绣+”多元发展。
在上一代的奋斗下,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均取得了卓越成效。当下,需要青年人探索的是如何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并发挥好其赋能作用,把握时代脉搏,促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作者:兰州大学赴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暑期实践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植”因有你,点燃绿色环保希望
- 2023年7月26日至28日,全体成员抵达西宁站,12名实践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3天的青海生态环境科考实践活动。团队在“美丽
- 08-15
- 垃圾分类有妙招,引领低碳新生活
- 为了实现垃圾分类新时尚,引领低碳新生活,增强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养成好习惯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