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韵文明梦,言绽未来花。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山东建筑大学“华夏同声·云中筑梦”实践团跨越2500多公里,从齐鲁大地到达七彩云南,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开展普通话调研推广、课堂支教、工匠精神寻访和非遗文化体验宣传实践活动,致力于搭建以普通话为纽带的语言沟通桥梁,传递时代薪火,奏响民族团结的青春乐章。
“童语童声”——课堂进乡村,童语话未来实践团队员通过与当地学校老师交流及走访调研,了解到目前在建兴小学和中学就读的学生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个人普通话不标准、家庭中少有普通话交流环境等情况。为此,团队制定相应的推普翻转小课堂,帮助孩子们了解普通话重要性、提高参与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在推普小课堂上,团队成员带着温暖的笑容和耐心的态度,向小朋友们传授发音、演讲和朗诵的技巧,并带领小朋友们训练基本的坐姿站姿,鼓励小朋友们勇敢发声,释放内心对语言的热情。根据学生普通话发音的个性化问题,团队针对性设置了趣味普通话练习活动,在对平翘舌音与前后鼻音进行正音之后,开展绕口令大赛和气息平稳度比拼。
除此之外,团队还紧扣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对经典诗歌进行“再创作”,带领小朋友们学习朗诵《中国话》《满江红》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诗歌,在字正腔圆中领会普通话的魅力,用普通话为传统文化绘上七彩光芒,引导帮助孩子们从“会说普通话”到“说好普通话”,实现质的跃升。
“众里寻声”——调研察实情,行动出真知团队成员以实地入户走访与电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当地村民和各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推普调研,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样本信息,共发放问卷、宣传单300余份。团队拜访了100余户当地村民,对乡政府及马鹿社区基层干部,医院、派出所和学校工作人员,农村个体商户、彝族小寨村民、老箐小组村民、当地少年儿童开展推普实情调查访谈,了解当地不同人群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及学习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普通话普及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调研数据表明,除彝族聚居村落,当地大部分人能听懂普通话,但部分中老年人群只会讲方言且对学说普通话的意愿不强烈。这其中,马路社区负责人、老箐小组的村民等与外界交往交流较多的群体,最为重视普通话推广,认可讲好普通话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老菁小组的村民们熟练运用普通话,并将药材售至全国各地。了解到此类情况,团队成员加大对当地村民的宣传,让更多村民意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同时,团队积极开展“普通话技能培训”活动,团队成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农民、商店老板、社区基层干部等进行普通话能力培训,提出了电商运营新思路,将普通话培训与农村种养殖业、电商发展相结合,使之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循声觅道”——体验扬非遗,传承筑匠心结合推普任务,团队还开展非遗大师寻访和非遗文化体验宣传社会实践,学习并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争做服务国家战略的卓越人才。队员们前往非遗传承人家中,学习葫芦笙的历史传承和制作工艺,了解羊毛毡制作和用途,近距离体验手工制作产品的工匠技艺,感悟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前往彝族腊鲁支系传统服饰制作人家中,了解风格独具的民族服饰,学习精巧的制作工艺,体验穿在身上的彝族“非遗”,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服饰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大家在感受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彝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感受到传承人的“匠心”“初心”与坚守。
寻访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队员们向当地人逐句教授关于非遗文化传播的普通话,以普通话为桥梁,以视频和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助力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色乡村。这些话语承载着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民族手工艺大师的“匠心”精神,是乡村振兴宏美画卷中的无数闪光点。

青春推普入乡村,语入滇溪促振兴。此次实践取得了当前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第一手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地居民对于普通话的正确认识和推广使用。实践团队员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树立了文化自信,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区域文化交流,与少数民族兄弟一道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精神,彰显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队员们表示,走进乡村开展推普实践和和志愿服务,不仅是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也是自身获得成长锻炼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成员们将继续开展入基层、进乡村行动,始终保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精气神,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为走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长征路”注入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