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15日,实践团围绕乡村振兴、助老扶困、爱心医疗、国情考察等主题,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开启属于中医药学子的青春实践之旅。
青春“乡”约小岗,调研乡村振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歌》中所传唱的大包干,指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中国农村率先试行的包干到户这一生产责任制。大包干一经产生,就以其极强的可操作性,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给中国共产党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提供了现实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提供了农村的实践样板,因此,小岗村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第一站,实践团选择了大包干纪念馆。展馆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大包干的形成过程、大包干带来的变化、历届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对小岗村的关心和支持。通过此次学习参观,实践团队了解了小岗村的发展历程,领悟到“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见证了新时代小岗村的发展成就,也深刻理解了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星农场,田间地头,“稻花香”里说小岗。实践团前往由小岗村与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共建的现代农业示范种植基地,平如地毯的稻田散发着稻谷的清香,从瞭望塔上俯瞰这500亩的优质稻田,当看到稻田画将现代农业与稻田艺术巧妙融合,以“乡村振兴,共筑农业强国梦”为主题,以万亩良田为背景,采用多种颜色水稻栽植出恢宏磅礴、赏心悦目的稻田艺术画,队员们不由得连连赞叹,感慨万千。在稻田画现场,实践团队一行就水稻的品种、性状、寓意等内容,与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进一步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经验。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视察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那时小岗村这片土地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土地时常撂荒,甚至不适合种植水稻。后来,小岗村引进了北大荒集团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科技人员,经过一年的努力,把这块土地变成了稻浪翻滚、满眼金黄的优质稻田。
此次“大医精诚”实践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在切实感受祖国发展变化的生动实践中升华了爱国情怀。团队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精神,脚踏实地,自找苦吃,为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还采访了当年十八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原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关友江。关友江爷爷在采访中讲道:“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干,不干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干出来的,庄稼人常讲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队员们听完深受教育,受益匪浅,纷纷表示认同,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扎根祖国大地,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年力量。关友江爷爷最后寄语实践队员:“要好好学习,学得本事,学成归来要报效祖国和家乡。”
踏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挺膺青年担当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是一座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沈浩同志生平事迹介绍,追寻沈浩同志的足迹,回顾了沈浩同志融入小岗、谋划小岗、发展小岗、情系小岗、奉献小岗的经历,感悟他“公、正、忠、廉”的优秀品质。
参观结束后,全体团队成员在沈浩纪念馆前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握拳过肩,庄严宣誓,带队老师、中共党员杨争光作为领誓人带领宣誓。学生党员重温誓词,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素质;团员青年学习感受入党誓词,接受思想洗礼。“我是今年刚被党组织接收为预备党员,感到非常激动与荣幸,深知使命在肩,这次小岗之行让我再次接受了党性教育与洗礼,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将踏实学习,努力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团成员王凯激动地说。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发现了小岗精神,倾听了乡村振兴对青年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