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啊對對對隊”社会实践小组关于“陪诊服务”的调研
多彩大学生网无锡8月8日电(通讯员 胡奕扬)“陪诊服务”作为关系到民众就诊便利的一项就医辅助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就医老年化趋势加剧、就医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获得了较大发展机遇。在这个暑假,南京财经大学“啊對對對隊”社会实践小组以此为契机,以了解建设陪诊服务平台的可行性、陪诊服务市场认知度与市场需求阶段性目标,开启了调研工作。小组六人在常州、无锡、苏州三地针对医护群体、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软件开发者五类群体分别进行了采访。、
想要知道陪诊服务的发展前景,了解专业医疗人士的意见是必不可少的,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对“陪诊服务”的可行性有着最直观的认识,社会实践小组首先针对医护群体展开采访。几位护工表示当下的陪诊服务包括“取号、拿药、取结果、代问诊等”,种类较为丰富与齐全,从很高的复购率可以看出“陪诊”确实解决了患者就诊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当小组成员问到陪诊服务的市场需求时,常州尧塘中心卫生院党委书记陈建国感触颇深:“(就现有的医院智能服务平台而言),老年人,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患者可能会受到困扰;还有一点,毕竟智能化的东西可能会缺乏一点人性和人文的关怀,没有人工(陪诊)可以给予的这种温馨、温情的感受”。就客户选择陪诊服务的原因,陈建国说:“一方面会有亲戚因为没有时间陪同患者就医而产生这样的需求;还有一部分人,心理上会产生抑郁情绪,这种心理上的需求也可以通过陪诊服务来解决”,几位护工对此补充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敢去医院,倾向于选择陪诊师来代替他完成一些事”。在陈建国看来,亲属陪同不便与人文关怀诉求是保证陪诊服务市场的两大因素;他认为,陪诊服务是一个创新的、有前景的项目,值得好好发展。
(实践小组成员采访陈建国先生,陈颖 供图)
陈建国医师在采访中强调了老年人对现有医院的智能服务平台可能会感到困扰,那么老年人对于相较“智能服务平台”更有“人文关怀”的陪诊服务又有什么看法呢?在随后的采访中,小组成员发现,受访的老人过半不了解陪诊服务,但是在小组成员介绍了陪诊服务的基本内容后绝大多数都愿意尝试并充分肯定了自身陪诊服务的需求。当问及在就诊中遇到的问题,68岁的居慧英首先对陈建国“老年人可能对医院智能服务平台感到困扰”的观点表示赞同,她也指出:“(我)就诊、做检查都不知道具体地点,还得一点点问路”,54岁的张俊杰与76岁的陈国荣又提到了“排队时间长”“取报告困难”“科室设计复杂多变”等问题;老年人的节俭导致其对费用的特别关心,陈国荣特别表示:“价格可以在100左右,不超过200”。由此可见,老年人就诊在就诊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不熟悉医院环境与就医流程、等候时间长,这些都是理想的陪诊服务面向老年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针对老年人,陪诊服务的价格应该着重于平价而有保障。

(实践小组成员采访居慧英老人,张雨晨 供图)
陈国荣老人与张俊杰老人在采访中提到“陪诊人员的作用是替代不便抽身的子女”这一观点,老年人的子女----作为社会主力军的中年人更是一个陪诊市场的重要变量;接着,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又对中年人群体展开了专访。中年人通常自理能力尚可,理解力较强,因此在被问到自身去医院就诊是否需要陪同时,四名受访者表示除了急症重症,一般都是一人前去就诊;可以看出,中年人不是陪诊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在被问及家中老人前去就诊的陪同情况时,42岁的付莹、40岁的高惠惠、48岁的吴维昉均回答只需一名家属陪同,且陪同者常为子女;一位50岁的男性受访者家中有85岁卧病在床的老人,该老人需要2~3名子女或孙辈陪同;不过四位中年人也表示,由于工作繁忙,除非请假否则无暇陪同老人就诊成为常态,可以认为,陪诊服务在子女不便抽身、子女远离老人的家庭中更有市场。就自身对就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言,高惠惠、吴维昉等都提到了带队等候就诊、检查耗时长的问题,候诊、等候检查、等待报告的时间无论是对老年人还是中年人都是一种困扰。

(实践小组成员采访高惠惠女士,胡奕扬 供图)
在随后对年轻人的采访中,社会实践小组发现相较年轻人为自己选择陪诊服务的机会很少,4名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平时很少得急症重症,4名在校大学生虽然表示需要有人陪同就诊,但一般都是父母或祖父母陪同,实在不济也可以请同学陪同。相较自己,年轻人更愿意为家中老人选择陪诊服务,19岁的刘雨晴也支持陈建国“老年人可能对医院智能服务平台感到困扰”这一观点:“姥姥和奶奶都是不识字的,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目前医院很多智能的操作很难理解”,29岁的李明登如是说:“重症患者需要(陪诊服务),因为家中老人长时间卧病在床,完全没有自己前往医院的能力,但是子女也无法一直陪着”,19岁的黄千更是表示哪怕长辈有能力自己去就诊也会为其预约陪诊服务,因为不放心。就陪诊服务的服务内容、价格水平、人员资质三方面而言,李明登与27岁的严俊、25岁的邱诗怡都更关心人员资质这方面,邱诗怡说:“老人对陌生人肯定还是不完全信任的,那陪诊人员的职业素质就很影响陪诊的服务质量”;大多数年轻人愿意为家中老人预约陪诊服务且更关心人员资质及由此影响的服务质量。
(实践小组成员采访已工作的年轻人,李许可彦 供图)
但是年轻人在价格水平方面也有自己的考虑,刘雨晴认为小病的陪诊价位是80元左右,特殊服务另外加钱,19岁朱欣悦与黄千的心理价位分别是在100~250元与50~200元。可以看到,年轻人对陪诊服务的心理价位普遍不超过200元,相较市面上现有的陪诊服务200元起步的收费标准来说较低,因此如何保质保量又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就成了摆在陪诊行业扩张道路上非常现实的问题。
陪诊服务平台的建设少不了软件开发者的参与,一名软件工作者向小组成员表示,开发一个软件需要经过建立团队(包括前端、后端、产品、美工、测试、验收)、关注线上环境、APP发布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较为繁琐,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同时他也说到:“小程序(的开发比应用的开发)简单一点,因为它是统一的平台,而且开发是一端,不涉及苹果手机、安卓手机(的应用开发)要区分开来”,但小程序同时也有缺点:“应用的交互上有些比较花里胡哨的一些交互,小程序是做不到的”,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实用而简洁的陪诊服务平台而言,小程序是更好的选择。这名软件工作者也表示哪怕是小程序,开发的费用总计也要300万左右,还需要5~10万的小程序推广费用,可以说,建立一个陪诊服务平台的费用并不便宜。
(实践小组成员采访软件工作者,黄秋石 供图)
陪诊服务行业,有机遇,也有隐患。陈建国对陪诊服务的解决力有担忧:“比较重要的是还会担忧陪诊者是否有(解决问题)相应的资质和能力;27岁的文釗颖从开发者角度提出了对陪诊服务性价比的担心:“(陪诊)目前是新型行业,性价比不高的话,愿意尝试的人就不多”;陪诊服务虽然有市场,但是与市场相伴的还有风险,一个服务行业的开发终究要反馈到消费者,如何造就一个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行业平台而非令消费者嗤之以鼻,则需要铆定市场目标、跟进市场反馈、完善运营体系,以消费者为中心,建设更适宜、更贴心的陪诊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