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微光成炬,情暖桑榆”团队于7月5日到达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积极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探寻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使老有所养事业发展,7月6日,六盘水7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贵州省重点康养旅游区海坪街道,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探寻新时代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旨在探寻“特色康养+旅游”的养老服务模式,助推乡村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激活银发经济。
访老人之家,展桑榆真情
据悉,海坪街道辖区有阿娄、索玛社区,海坪村、俄脚村、甘塘村、五里坪村四个村落,其中有老人的家庭就占了整个街道的半数以上,大部分都是留守在家为子女照顾孩子的老人,他们和子女长期分开,并承担着一定经济和抚养压力。为具体了解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志愿者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阿娄社区的老年人家中探访,关心老人,围绕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人员基础情况、社区养老医疗保障、特色民族文化了解情况、康养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在与调研团队的交谈中,老人们纷纷表示,当地政府对他们生活以及医疗等各方面的保障都是十分充足且到位的。团队成员也通过与老年人的现场交流探访和线下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当地老人们希望能够得到生活保障以及精神世界富足的养老服务大体需求。成员们的付出也得到了他们温暖的回应,更令志愿者明白了作为新一代青年人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图一(团队成员与老人友好交谈)

图二(团队成员吴永祥与老人一起填写相关问卷)
留桑榆珍影,传动容真情
志愿者们走进老人家中或他们聚集的地方,与老人进行洽谈后,就在现场为老人免费拍摄照片,发起“乡村移动照相馆”活动,为老人们留影。海坪街道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地的很多老年人都很少拍照,忙碌了一生都没有正式的照片,成员们耐心引导他们摆好姿势,希望让他们露出最真切的笑容。在村支书和团队其他成员的鼓励下,老人慢慢地跟上了节奏,表情逐渐自然,姿势渐趋和谐,显得整体放松而愉快,而此时,团队中负责摄影的成员按下快门定格此刻的美好瞬间。镜头虽然小小的,却留下了老年人的瞬间影像,而这份“光影”礼物也记录笑容、传递温暖,老年人拍完照向团队成员表示他们自己感觉到既开心又感动。

图三(老人在与团队成员交流后露出开心笑容)
探旅居老人,观别样桑榆
随着疫情后旅游业的复苏,目前中国旅居养老的市场也正蓬勃发展,而海坪街道年平均气温19°,在夏天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海坪街道也拥有很多健康养老资源,自然吸引了一大批老年人来到此处。并且,在这里也设有一个房车基地,给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旅居老人提供了好的居住场地。为了解到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团队成员在今天向他们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来到此地旅居养老的老年人都是有着稳定的退休金收入,并且愿意去到户外多多走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多姿景色。喜欢各地旅居的他们也表示,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老年人在养老方式这块儿也可以有多种选择。而全国适宜旅居的城市乃至村镇在各方面的养老保障充足完善,给想要选择旅居养老的老年人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让他们能够有这么多的选择,可以丰富自己养老生活的幸福感。

图四(团队成员协助旅居养老人员填写线上调查问卷)
贵州大学生通过在村支书的指引下走进乡村,与海坪街道的老人们交流访谈以及用“乡村移动照相馆”的方法来满足留守老人们的心愿,温暖他们的心,探寻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志愿者们在与老人的访谈中,也拉近了大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队员们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传承尊老、爱老的民族传统,共创幸福社区家园。同时,团队在这今天的活动中,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了团队的合作能力,为之后的工作开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图五(指导老师杨杰、团队全体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