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瑶绣布中绘,盘王节庆纸上展
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瑶族盘王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刺绣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的目标和措施,增加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宣传与保护非遗传统技艺,华南师范大学溯闻暑期实践服务队于7月16日开展了以“探寻乳源瑶绣,发现非遗之美”为主题的课程。授课教师为支教组队员彭湛娴。
上午的课堂主要分为“瑶绣简介和起源”“瑶绣纹样”“瑶绣纹样故事”“手指画布袋手工”四个部分,队员彭湛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了瑶绣的相关知识,并鼓励来自瑶族的学生用瑶族语言做游戏。在对瑶族语言认识的基础上,队员彭湛娴进一步阐述了瑶绣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因为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瑶绣能将人民生活和历史以刺绣的形式记录在绣布上,从而传承延续瑶族的民族文化。
为了扩大学生对于瑶绣悠久历史的认识,队员彭湛娴讲述了有关瑶绣产生的传说故事,并截取玄女与瑶绣故事中的选段情景,鼓励学生角色扮演青哥和玄女,学生声情并茂地念着对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角色的决心和激情完美地展现出来。
在第二部分中,队员彭湛娴首先展示了瑶绣中常见的纹样,如马头纹、盘王印章形纹。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边环境,寻找典型的瑶绣纹样,通过讲解这些纹样背后的传说故事,丰富学生对瑶绣纹样的认识。
在手指画布袋手工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动手创作,聚精会神地用彩色的颜料创造着着自己心目中的瑶绣纹样。每一个图案都展现着她们对瑶绣纹样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绽放着学生们的独特创意和对瑶绣的敬意。学生们完成自己的手工后,欣喜地展示给彼此。队员彭湛娴走进学生中间,鼓励着他们的努力和创意。助教老师们耐心指导着学生们如何运用颜色和线条,让他们的作品更加生动鲜明。这个手工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瑶绣的认识,也培养了她们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下午的课堂,队员彭湛娴带学生一起认识了瑶族的特色传统节日——盘王节。课堂分为“盘王节介绍”“盘王节与壮族‘三月三’”“知识小竞赛”“盘王节剪贴画”四个部分。
虽然生活在瑶族聚居地,但是当地很多学生对盘王节的历史由来并不了解。队员彭湛娴为学生介绍了盘王节的源头。瑶族人民为祭祀和纪念本民族始祖“盘王”,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这种纪念活动渐渐地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节日,即盘王节。队员彭湛娴还分享了与盘王节有关的传说,学生都沉浸在奇幻的故事里,听得出神。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传统节日,队员彭湛娴设置了盘王节与壮族“三月三”的对比讲解。她为学生介绍了二者在歌舞方面的区别,包括服饰种类、舞蹈动作、舞蹈用具、音乐节奏等等。通过对比,学生能对本民族盘王节歌舞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本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自信,同时拓展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接着,队员彭湛娴组织学生开展了“盘王节”知识小竞赛,以此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每一位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抢答。
课堂最后,队员彭湛娴带领学生进行了盘王节剪贴画的制作。大家灵感迸发、脑洞大开,将心中的盘王形象绘制出来,并在助教老师的协助下勾勒、剪贴,完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贴画。
今日的课堂将手工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学生们用纵横指尖的细腻,编织出对传统文化纯粹的热爱。相信这一幅幅手工作品,会承载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时间:2023-07-26 作者:廖洋,魏妍妍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