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为响应三下乡号召,感受乡村振兴步伐,促进砀山酥梨文化传承,安徽农业大学赴宿州市砀山县三下乡暑期实践团聚焦乡村振兴问题,本着吃苦耐劳、踔厉奋发的精神,于7月10日几经周折到达目的地,正式开启了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
敬畏自然 根植梨园 为进一步加深了对酥梨文化的理解,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梨树王景区和壹号梨园。枝繁叶茂的千万梨树海使实践团成员目不暇接,成荫的绿叶下结满的青梨更让成员们感叹三大名梨之首—砀山酥梨的名不虚传,随后景区负责人郭书记妙趣横生地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解了砀山梨的生长条件、应用功效以及对当地经济极大的拉动作用。“我很高兴你们来,实践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书记,我也一直认为应该把论文写进田间地头。”郭书记说着,一手指着头顶的青梨,希望成员们能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了解到酥梨的种植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砀山当地的梨园将种植技术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特征进行生物防治,有效地提高了砀山酥梨的产量和品质。在游园调研的过程中,短短四五个小时实践团成员就已汗流浃背,当问到负责人夏日梨园环境是否一直如此磨人时,郭书记说道:“砀山梨普遍在七月中下旬成熟,农户们便免不了高温工作,我也和他们一起劳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希望将梨树种下去,传出去,不觉得辛苦。”在郭书记的一席话中,团队成员深深体会到了“吃自然”的重要性,郁郁葱葱的梨园是人们敬用自然、享用自然的结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直观展现。
惠民发展,资源融旅砀山县良田镇马庄村是砀山县有名的旅游村,旅游资源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高达三分之一。为充分了解乡村惠民政策、探索当地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实践团成员走访了良梨镇马庄村进行实地调研。
走入马庄村的魏寨,映入眼帘的便是当地新兴产业—旅游业的特色民宿,日式、欧式、中式等多种建筑各具特色,宽大敞亮的房屋结构更是十分符合旅游度假和休闲生活的要求。“每年的梨花节会有很大的客流量,几乎来到这里的人们都对我们的民宿赞不绝口,生意更是非常红火。”当地民宿经理董冠笑容满面地介绍道。绿意盎然的景色搭配着各式风格的民宿引人入胜,墙上彩绘的农耕主题涂鸦更是为魏寨增色添彩,使其成为马庄村乃至整个良梨镇一道别致的风景。
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马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在与当地村委员陈勉的访谈中同学们了解到马庄村一系列惠民政策:改旱厕、居民低保、代缴农保等等,并发现了乡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实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马庄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并在未来两年内有望进一步大幅提升。“立足实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是做实事的关键。”了解到马庄村卓有成效的扶助政策,实践队队长魏静仪由衷地赞美道。
“工”“农”交融 青春沙龙7月12日一早安徽农业大学赴宿州市砀山县实践团携手合肥工业大学校学生会实践团同学一同前往云帆供应链有限公司和砀山盛世智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参观了冷链物流的流程,带着参观感悟与砀山县青年联合会一同齐聚“青春沙龙”。
首先,当地返乡创业青年发言提到“实践出真知,年轻人要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学会敢吃苦,能吃苦。”此话一出便引发了两队成员热火朝天地讨论,“我认为魏寨的旅游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村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天的实地走访,我发现无论农业还是物流结合科学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农”交融 ,实践成员们滔滔不绝地互相分享着亲身实践得来的心得,以望在与其他优秀青年的思想碰撞中产生火花,提高对乡村振兴策略的认识。
砥砺青春 美育童心知识润人心,书香韵更浓。7月13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赴宿州市砀山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砀山图书馆开展了“邂逅茶文化,携手不分'梨'”讲座。
实践团具有多专业交融的优势,成员们同时兼具科学理论和文化素养,使得讲座内容趋于多样化。并设置了包含全体科普安徽农业大学特色茶文化、砀山酥梨文化知识讲座,手工DIY,知识有奖竞答等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搭建起与青少年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希望你们能通过今天的活动,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也期待你们能够在砀山这片土地里更好地把祖辈的酥梨文化传承下去”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这样向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祝福道。
至此,安徽农业大学赴宿州市砀山县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寄语“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言之谆谆,期望殷殷。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秉持着促进当地梨文化传播、推动青少年知识碰撞、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初心开展活动,以望在实践中品味古都梨花香,在奋斗中助力乡村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