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探索自然科技之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展未来
多彩大学生网莆田7月14日电(通讯员陈欣可 李可盈 叶琪)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7月4日至7月10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荟行天下服务“三农”实践队赴莆田市涵江区江夏芦荟开发有限公司与莆田市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芦荟种植基地与大东村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采访调研大洋乡生活环境变迁,参观大洋乡闽中司令部革命纪念园。实践队调查芦荟行业发展情况及当地农户种植芦荟难题,旨在进一步了解了农作物种植采用机械化种植和管理,利用高科技农机具来实现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带动就业,增产增效。同时,实践队深受“大洋红”精神启迪,鼓动实践队员做红色文化坚定的追随者。
科技赋能,走好乡村振兴之“棋”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访问莆田市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时,董事长林叶雄先生着重为实践团队介绍了粮食贮存、粮食烘干、粮食加工三方面科技助农方面的知识,并组织参观基地种植犁地设备、谷物烘干设备以及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根据国家振兴乡村战略要求和国家对粮食安全战略,该基地将绿色防控作为主要病虫防控方案,实现规模化生态种植的现代化特色农业,利用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实行一体化管控服务平台,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应用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打造全年农业观景的特色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走访当地农户,涵江区江口镇大东村村民们大多都受益于由莆田市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现代化技术。科技赋农加快了大东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实践团队中有两名正式党员,两名预备党员,七名团员。在参观基地时,实践成员深入了解当地耕地撂荒的问题,走进民生,关注农民。在实践团队指导陈晓婷老师的带 领下,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大东村是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该村引进莆田市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经营流转的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利用高科技农机具来实现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推进该村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与林叶雄董事长的交流座谈会中,他表示非常欢迎大学生回村务农就业,并讲解大东村发布的“招贤书”,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推动治村兴村走出新路子。
进村入户,当乡村振兴好“旗手”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大东村飞速发展,一条条“畅洁绿美安”的农村公路正把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地送进了千家万户。实践队员通过走访当地农产品种植农户,探索村子发展道路。在参观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后,基地负责人林总提出带队员们参观体验了当地村民赶稻田鸭,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稻鸭农法”是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实用技术,其有利于提高水稻有机化程度,减少化肥、农药的公害,实现水稻纯绿色生产。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生产出纯粹无公害的水稻。
同时,实践队队员们还遇到了福建农林大学2005届毕业后从事动物医学的王先生,他正在诊断近期稻田鸭生病的原因。在沟通交流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这一批耗费村民巨大体力劳动驱赶的稻田鸭正是近期生病的那一群鸭子,按照正常劳作日程,正值七月酷暑,村民们是不需要将稻鸭驱赶出田地的。王先生表示,他非常感谢实践队队员们的到来,加快了驱赶稻田鸭的速度,也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追忆红旅,争当谱写华夏篇章“新农人”
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听革命古树,书党史华章。为了更好地契合二十大精神,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致敬。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荟行天下服务“三农”实践队走进大洋乡闽中司令部革命纪念园,拾级而上,呈现在眼前的是革命史诗碑园,一路细心品读,犹如走进那段战争纷飞的岁月,对革命先烈的敬意不断涌现。
大洋乡是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迎来革命胜利曙光的闽中“红旗不倒”的历史丰碑。实践队队队员参观了陈列馆内收藏的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实景和模拟的逼真展现,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观看了闽中革命战争的艰苦卓绝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得到零距离的革命传统教育洗礼。
在观看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为游客宣讲顽强拼搏,英勇斗争的红色精神,并分发宣传手册150本,将印有乡村振兴的扇子发放给游客。实践队队员洪亮的声音以及热情饱满的态度吸引了大批游客关注。此次对大洋村的参观让实践队员以他们的方式,传递着他们的声音,为群众不断推进强党强军事业,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次实践活动,科技助农,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成员们切身感受到龙头企业带领乡村走向振兴之路,切实感悟了红色精神。三下乡实践活动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赋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助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时间:2023-07-14 作者:陈欣可 李可盈 叶琪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