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素质教育正落实,劳动教育进校园

2020年3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指出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塘垭村的乡村小学的发展情况,2023年7月4日下午3:00,“青春飞扬·兴梦夏乡”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徐家镇中心小学与校长廖尊位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徐家镇中心小学的师资情况,塘垭村小升初的政策,站在校长的思想高度对师范生的期望,有关教育话题的热点的交流探讨以及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等内容,其中令志愿者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劳动教育板块。
廖校长告诉志愿者们,他们学校正在筹备打造农耕文化陈列馆,广泛收集老一辈人农作和家庭劳作时所使用的工具,希望他们小学的劳动教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与有关基地签订合作,让小学生们参与到基地的劳动中,同时还能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将老一辈人农耕时的智慧结晶传承下去。随后志愿者们在廖校长的带领下参观目前收集到的农具。

                                                         图为廖校长为志愿者们展示耕具 张婧谍 摄

                                                                            图为部分耕具展示 张婧谍 摄
从志愿者与廖校长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在打造农耕文化陈列馆的背后是廖校长想要将中华优秀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当那些只是出现在课本诗词里面的“蓑衣”、“磨具”呈现在眼前,相信参观者都会被老百姓劳作时的巧思深深震撼,它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延续农耕文化的活载体。随着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农耕工具逐渐被淘汰,很多青少年对这类传统的耕具非常陌生,这不利于农耕文化的传承,更不利于青少年理解和认同劳动的价值,从而导致被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侵蚀和好高骛远的漂浮作风盛行。中华农耕文明是承载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小学生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更应当从小了解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十四五”时期就已经强调过进一度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古老农耕智慧泽被当下、启迪未来,具体落实到小学教育则更是重中之重,相信通过像打造农耕文化陈列馆这类举措,能够让青少年了解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校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记者:谭美君
摄影:张婧谍
 
时间:2023-07-05 作者:谭美君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兴梦夏乡”团队 关注:
  • 参观黄继光纪念馆,传播红色精神
  • 参观黄继光纪念馆,传播红色精神
  • 硝烟滚滚上甘岭,弹雨轰轰鸣夜空。7月4日,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面面“聚”到实践团队走进了德阳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团队在讲解员的
  • 07-05
  • 农大学子暑期三下乡:化身惠安女,探索海丝文化传承与发展
  • 农林学子三下乡:拜访东湖公司了解产业背景,学习先进模式助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