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安事变,追寻红色基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曹小悦 吉明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此背景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强国信念,彰显青春本色,我们来自不同学院的8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共同组建了人文学院赴西安市调研队奔赴古都西安,去解并深入探寻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烈士陵园。
8月25日至26日,调研队通过线上方式重温历史进程,先对于西安事变的事件背景过程以及其重大意义做了相关的了解。我们围坐在银杏树下,侧耳倾听,梳理着历史的脉络。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随行高官十余人,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并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它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8月27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正式踏入西安事变纪念馆。其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纪念馆大门位于北墙正中,四周筑砌青砖围墙。进入内部,四栋主体建筑分列两行,一侧是纪念馆,一侧是展示厅。纪念馆通体由青砖垒砌而成,巍峨高耸,端庄大气,既有哥特式建筑的挺拔气势又有中式建筑的对称之美,中西合璧,颇具民国风味。对面的一排平房陈列着张学良将军的生平史实。我们踩着青砖石瓦,缓缓前进,蜡像厅里重现了当年谈判的场景:周总理神情激昂,慷慨陈词;张杨二位将领面色凝重,正襟危坐;宋子文与宋美龄眉头紧锁,若有所思。望着这栩栩如生的蜡像我们的思绪跨过了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仿佛又回到那个硝烟弥漫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我们又近距离参观解了西安事变沙盘复原图。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天险举世无双。内嵌华山绝险,外襟黄河奔腾,西守长安,东拒中原。两千多年前,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东出潼关,逐鹿中原,灭六国,平天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两千多年后,历史的转折再一次发生在这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传遍中华大地,国共两党开始放下分歧共同抗日,掀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热血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伟大胜利都是用鲜血换来的。8月28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西安烈士陵园。西安烈士陵园位于西安市城南东仪路141号,始建于1952年,占地264亩,是陕西省最大的一座烈士陵园。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过长廊,我们注意到两侧的光滑的大理石墙壁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字,绵延数十米,一眼难以穷尽。他们之中有着大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革命志士王德安等“九烈士";抗日时期的民族英雄刘桂五、宣侠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式的大学生张华等786名烈士。每一个冰冷的汉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满腔热血的朝气少年,青山有幸埋忠骨,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民族大义奋不顾身的英雄儿女,纪念碑前,那满地的花篮和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便是最好的鉴证。陵园四周,放眼望去,柏树成荫,绿意盎然,正如革命先辈们的拳拳之心,留史丹青,永不退色。
此次专项探访活动,我们们走出校园,了解党史国情,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理清历史脉络,厚植家国情怀,唤醒沉浸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让它在拼搏中代代相传,永不退色。
时间:2022-09-01 作者:吉明东 曹小悦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注:
- 怀情远征,拓路踏歌
-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值此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怀情远征,拓路踏歌”暑期社会实践团于
- 09-01
- 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 红色党史追寻赋能,学思践悟铸炼青春。8月1日-8月2日,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学习随身听实践团在庆阳市红色土地“宁县”开始了“学党史
- 09-01
- 共护海洋使命必当
- 山东大学环境学院“碧海”海洋保护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进行,以海洋污染为基础,宣传海洋保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全社会
-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