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至8月上旬,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古典文献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以及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12名本科生组成的“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风物变迁调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风物变迁、挖掘名人轶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以此助力南京地方志的编纂修缮工作并为新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夫子庙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提供政策建议,从而推动南京特色文化建设。目前,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完成。
南京夫子庙不仅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但在研究过程中,该团队成员发现,就其文教中心的地位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旅游胜地这一商业光辉掩盖,尚未能在网络上形成较好的历史文化宣传阵地。夫子庙及其周边重要文化地标的历史变迁仍然是一个有待挖掘探索的切入口。于是,依托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厚底蕴、成员对于夫子庙及其周边的浓厚兴趣、对历史文化宣传的现实关切,结合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最终确定以“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风物变迁”为主题展开调研。
在前期准备阶段,该团队完善了《南京夫子庙及其周边地点历史变迁综述合集》,对相关研究点形成初步认识。通过召开中期分工会议,汇总整理前期收集的资料,对比分析夫子庙以及周边重要地标六百年来的风物变更情况,并深入探索该地区不同文化地标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化的认识。
实地考察阶段,团队成员通过发布线上问卷了解大众对于夫子庙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的认知情况和对南京地区文化传播途径的观点。他们从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主体部分的了解情况、对夫子庙一带的历史由来与文化的了解情况等四个大方面和若干小方面分析信息,展现当前大众心目中的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印象。
负责分析问卷数据的成员林佳蓓表示,通过大范围发布问卷和仔细分析,团队将基于现状明确后期宣传的重点,有依据、有目的地推动本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她举例说明,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众对于江南贡院等著名景点的了解较多,但对于长干里、凤凰台遗址等地点则了解甚少,由此她认为有必要挖掘被遗忘的细节,使之以完整的面貌补全人们的文化记忆。
除此之外,团队还组织开展了线下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南京本地人和非本地人。负责访谈非南京本地人的成员张芃鹤走访了家乡河南洛阳的几位群众,询问了对于南京夫子庙及周边地区的了解情况和对合理使用夫子庙景区文化资源的建议。据张芃鹤的采访记录,外地群众对于夫子庙等著名景点仍有所耳闻,但对其他景点则较不了解,大多数群众只有“南京夫子庙”这样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但对于开发建议,张芃鹤认为当地群众就文旅结合、文物修缮等方面提出的不少建议都是很有见地的。
系列推送作为展现团队调查研究成果、传播夫子庙街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该团队的高度重视。团队成员于假期初便紧锣密鼓组织推送工作,集思广益后,融“实践”之意于调研主题之中,为公众号取名为“城南践行记”,并为公众号配上了具有夫子庙建筑特色及历史风韵的原创logo和人物形象“阿淮”。
“城南践行记”公众号以“阿淮”的口吻共发布9篇推送,包括项目介绍1期和风物志8期,分别是《初探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白下”地名与地标建筑略观》《瞻园的前世与今生》《建康路奇珍秘辛微探》《与大报恩寺的因缘际会》《“三山街源流与文公江宁记》《金陵凤凰台诸风物再现》《探索散落长干里的金陵往事》,内容涉及地名溯源、名人轶事、八卦秘辛等,力图将地方故事讲细讲活,将各个标志地点打通、织连,构建一张结合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关于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地标古今变迁的“动态地图”。
团队负责人鲁静晗表示,该团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擅长文献检索、古籍资料阅读等与本次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技能。此外,团队中有不少成员是南京本地人,熟知当地历史文化,为调研提供了一些便利之处。鲁静晗进一步说明,除了完成系列推送外,他们也依据史实针对每个调研点理清历史变迁脉络,梳理历史大事年表。团队还采访了当地景区人员和文化学者,获取专业性指导,基于调研成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