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垃圾分类,将垃圾从“敌人”变为“朋友”
7月3日到7月16日,实践团先后前往鼎泰家园社区、艾菲花园社区、新桥家园社区、六合区长山社区、桥北滨江公园、弘阳广场等多个地点开展调研。团队成员互相协助,各司其职,使本次实践活动顺利展开。
一、知识调研,了解分类实情
(1)问卷设计
采访组在活动初期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期对居民做一个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调查。为了收集更多的数据,并进一步提升受访人员的覆盖面,我们的调查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线上主要是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向同学、亲朋等分享问卷,线下则是对调查街区的住户、商贩、管理人员等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发放问卷。
问卷所调查的问题涵盖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途径、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在问卷的最后,为了调查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满意程度,设计了对当前垃圾分类的满意情况进行打分的主观问题。
(2)随机采访
在完成通过问卷进行的初步调查后,我们小组又对身处垃圾分类第一线的居民以及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项采访。通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介绍和困难的阐述,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与垃圾分类开展的艰辛。而居民大多认为自己能够较好地实行垃圾分类,并且对小区垃圾分类设施与制度的完善程度较为满意。
二、调研总结,发现问题所在
在实践过程中,总计回收线上有效问卷170余份,线下有效问卷70余份,并采访工作人员及居民共计15人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很高,都能够实现自觉垃圾分类,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奖罚制度尚需完善:我们了解到现行制度主要是以奖为主,对垃圾分类表现好的居民,奖励一些生活用品。但是缺少必要的惩罚制度,导致不在乎奖品的人们积极性不高,甚至不进行垃圾分类。
(2)流动人口分类意识淡薄:多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我们的采访中提到大部分流动人口都不会自觉去进行垃圾分类。在流动人口比例较大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有更大的执行阻力。
(3)硬件设施需加大投入:了解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分类设施差距悬殊,部分社区可以拥有20个垃圾分类点,但是一些社区却仅仅只有5个。并且存在垃圾投放点夏天异味严重、蚊虫较多等问题。
三、推广宣传,助力垃圾分类
在调研垃圾分类的情况之后,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有效实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了解到了周围同学、居民以及工作人员对待来及分类的不同看法,也体会到了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为此,我们还设计了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在弘阳广场、浦口公园、桥北滨江生态公园等地进行知识宣传。团队聚焦受众在老年人和妇女,进行重点宣传。发放海报时对海报进行讲解,同时现场进行垃圾分类操作的指导。也会不定时地在“指尖上的垃圾分类”公众号上分享有关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小妙招。
无风,无雨。炎炎烈日,酷暑难熬。团队成员不惧炎热、相互配合,坚持走访调研,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提出与实施,使得在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产生了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遗余力的进行这次社会实践并宣传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垃圾分类犹如蝴蝶效应,短时间内似乎只改变了我们处理垃圾的方式;长远来看,它的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显然需要经历一段痛苦艰难的转变期。可一旦实现,垃圾分类会成常态,绿色健康或达共识。愿以微薄之力,助推绿色同行。
时间:2022-08-23 作者:团队全体成员 来源:团队成员自行拍摄 关注:
- 人物专访——张黄镇团委书记马欢
- 天刚刚放晴,太阳自云后探头,泄了一片华光,和和暖暖,撒在两旁街道的屋顶砖墙上。伴着凉爽微风,我们来到张黄镇进行走访调研,考察当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