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为整个秦淮河沿岸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秦淮百景生态文明宣传小分队于2022年6月到7月在秦淮河沿岸开展关于生态保护和垃圾分类的采访与科普活动,卓效斐然。
古都南京,自身携带历史镌刻的古典印章与岁月变迁留下的时代痕迹,在古色与新风中兼容并包,孕育出自己的城市个性,由此带来的是居民生活的观念变化与环境要求。从古至今默默滋润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对于她的守护刻不容缓。今年,南农资环学院的学子们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与文明并行”这一理念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下采访与问卷,旨在了解居民对秦淮河水环境的看法与认识,同时传播环保理念,提高人们对秦淮河的保护意识。6月30日,生态文明宣传小分队在热浪中开启了最后一站——生态百景宣传活动。

(
图为绿色生态实践团出发前在学校的合影)此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街头采访,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第三部分为垃圾分类宣传。
在第一部分的采访任务中,团队采访的第一位对象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爷爷,他和家人从武汉赶来赴一场有关金陵的盛夏之约。在他看来,南京的整体环境比较舒适,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生物多样性丰富,令人感到舒心惬意。问及垃圾分类,他讲到自己生活的社区已经进行了几年的垃圾分类工作,身边的人也都积极配合、积极参与,每个人都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付出自己的努力。谈到此,老爷爷的脸上洋溢起了自豪的笑容。
采访任务继续火热展开,团队来到白鹭洲公园,遇上了一对从小就在秦淮河畔长大的老夫妻正在乘凉休憩。他们提到,白鹭洲公园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通过国家几十年的精心建设和治理,这里从一个个小水沟变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无论是绿化还是水质,都有了巨大的改善。他们既兴奋又欣慰地与我们分享,“这边有山有水有船,真是老年人养老的好地方,我们早上也常常过来玩,现在的环境真是好极了!”


(图为团队成员随机采访周边游客)
团队的采访任务接近尾声,最后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偶遇的植保院老校友。在他的理解中,“生态环境优美”光有山清水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同时他也讲到,在他上学时,农作物化肥残留的治理方面远比不上现在,如今的环境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总之,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周围的环境都保持得特别好,垃圾分类也做得十分到位。”在他的三言两语间,团队感受到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
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并行展开。问卷的调查内容为秦淮河水污染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
收集到的水污染调查问卷数据中显示:调查的对象大部分年龄区间在18-40周岁,且对秦淮河及周遭的污染情况了解不深。多数人认为秦淮河的污染程度一般,其主要污染来源于工业排放与生活污染,他们在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上普及程度也不高,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在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大家都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十分重视,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且认为保护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必要,愿意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入环保工作。同时希望政府能加大治理,惩治力度等措施进行水资源的保护。
而在生态文明宣传环保问卷调查中显示出居民眼中的秦淮河保护活动尚且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随着城市建设,不足会被逐渐被弥补。越来越多的人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并愿意加入到其中。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秦淮河能够更加碧波荡漾。
为顺利推进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小队开展了第三部分的活动——以垃圾分类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宣传,并且联合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小学生们,共上环保教育课。
7月5日,团队在校园内集合,为当日参与活动的小学生讲述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团队成员带领小学生走上街头,选取客流量较大且临近秦淮河的夫子庙景区作为宣传地点,在宣传途中,为游客赠送团队制作的垃圾分类的宣传卡片,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在调查中,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游客已经有了初步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且所在社区以及有了相应的配套设施,但由于居民相关知识较为薄弱,社区科普不够到位,推行垃圾分类仍有较大难度。在活动中,团队的工作也获得了了景区管理人员的认可,并且进一步与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扩大宣传范围。

(图为团队成员与夫子庙庆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发放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大事。而做好垃圾分类,转变垃圾处理关键是关键,垃圾分类需要所有人同参与,共努力,只有每户家庭、每个人都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才能保证垃圾分类有序进行。团队的本次社会实践,获得了学生、当地游客、景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影响力持续性扩大。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在活动后的合照)
此次生态百景的社会实践之路到此结束。在这次实践中,团队成员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对于环境改善的欣喜,对于美好环境生活的渴望。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