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加强舆论引导和防疫宣传,依法打击造谣滋事等违法行为,守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不安和焦虑的“煽动”下,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制造和传播大量虚假信息,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新冠疫情防控持续推进国民网络接入,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3%,其中网络新闻用户数突破7.71亿,青年受众基数庞大,网络信息传播的正负效应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虚假信息辨别能力。
为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和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6位成员组成的赴滁州学院大学生网络谣言甄别能力调查实践小分队,于6月18日在滁州学院开展活动。
活动旨在提升滁州学院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鉴别能力,活动开始前,为获得原始数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践小组根据研究大学生对于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合理的调查方案。本次实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主要集中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听到网络谣言的频率、是否能够有效分辨出虚假信息、遇到不确定真假的信息会不会求证、是否传播过谣言等。遵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实践采用了线下+线上的问卷调查方式,活动时间为6月18日至7月18日。
实践队员在走访调查前,搜集了大量大学生和虚假新闻的相关案例。案例如:安徽外国语学院学生郭某东隐瞒行程、翻墙进校,后因涉嫌故意隐瞒活动轨迹、编造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西安某高校学生为拍摄剧本、博取关注,在微博上发布多条涉疫情防控虚假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依法查处。福建省漳州市某高校计算机学院黄某某违反规定,擅自伪造脚本程序,触发学校网络安全和疫情防控预警,影响恶劣,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广东省广州市某高校大数据学院学生郑某某持虚假请假条擅自离校出省旅游,隐瞒个人行程信息,给予记过处分等。
在前期的线下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通过小范围走访了解到了第一手数据。在采访中,队员发现,以滁州学院为例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各种思潮所影响、自身约束力较弱等原因,对网络上错误或有不实的观点、言论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队员向被访问大学生提供搜集到的虚假新闻案例,讲解了虚假新闻对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危害,并宣传正确的上网方式和虚假新闻鉴别手段,为被访大学生答疑解惑、认真服务。
经过导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研究基于小组的网信体验和前期小范围采访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是谣言的制造者。另一方面,经过对媒体发布的编造、传播涉疫信息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涉事主体中大学生群体占比不高,更多的大学生已经融入“吃瓜”网民群体,扮演的是谣言传播者的角色。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与疫情相关的网络信息时,第一时间会选择相信,之后才会通过与同学交流或其他获知新闻的渠道去求证;而另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便带着怀疑求证的态度。于是小组继续思考:部分学生的行为能否代表滁州学院整体学生?在面对虚假信息时,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如何?能否甄别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小分队充分了解网络谣言甄别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实践队员们的精神境界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小组试图弄清并解决以上问题,希望能了解滁州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现状并做出分析建议,从而为大学生网络虚假信息辨别能力的切实提高提供针对性建议,为后疫情时代下仍然严峻的网络空间谣言治理和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