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2022年8月17日为了铭记历史,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色之路我来行”团队在大屠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历史缅怀遇难的三十万同胞。墙上、万人坑里,既有革命先烈与抗日志士,但更多的是手无寸铁的妇孺与平民。当我站在这定格历史的一幅幅照片旁,仿佛看到了侵略者铁蹄的肆意践踏,霎那间活生生的花朵孤零飘落,老人化为枯骨,妇女沦为野兽发泄的工具,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有的只是死一般的沉寂,太阳旗带来的尽是无边的苦难。倘若历史有生命,她也会为此潸然泪下。追忆这一切,并不是纠缠过去,而是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殇,朝着几十万国人鲜血所燃起的历史之光,去走一条科学和谐的民族复兴之路。
⾛进⼤屠杀纪念馆,⼤家⽴刻被以⽣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个⼤字,提醒着每⼀名有良知的中国⼈勿忘国耻,兴我中华。纪念馆虽不很⼤,但我却⾛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我是怎样⾛出纪念馆的,时间似乎在那⼀刻凝固,我们⼜似乎在那⼀瞬间⾛过春秋,⾛过寒冬,⾛到了世界的尽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证,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个⼈、⼀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不争⽓的话,怨天尤⼈没有任何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上百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东北、西北、台湾等几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割让;几百万两、几千万两直至几万万两白银的屈辱赔款;圆明园、紫禁城中上万件无价珍宝被抢掠一空;中华民族的躯体被剜上了深深的疤痕。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是一次历史的洗礼,相信每一位流淌着龙之血液的炎黄子孙,都会沸腾、都会垂泪、都会沉思。去思究为什么有着“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会有如此的灾难,去探寻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强之路,去感悟个人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的历史担当 。
只有沉痛的血泪史才能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决断关头,大屠杀的暴行唤起了无数人心中对生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用血唤起血性,“我以我血荐轩辕”。八年抗战,我们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在同盟国的协助下共同抗击法西斯,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胜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屠杀纪念馆的每一位来访者,参观时无不扼腕叹息、拍案而起,他们为民族的苦难历史悲伤、为国家发展的严峻现实担忧。是啊,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在这大变革、大动荡、大交融的时代,各种形势错综复杂,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道路艰巨而漫长。历史期待着我们走向盛世、历史期待着我们繁荣富强,历史更期待着我们的再一次觉醒!再一次地解放思想、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希望,不觉醒将同样灭亡!
历史激起奋斗。没有实际行动,没有数以亿计的人们的辛勤劳动,觉醒与激情将化为虚无。值得欣慰的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自身特有的勤劳和勇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发展过程中要不要忘记历史,要不要忘记这段让人揪心的过去。有人认为,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强调和谐与融合,而记住历史、记住战争,可能产生矛盾、制造摩擦、干扰工作,添了麻烦惹了祸。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君子和而不同,记住这段往事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篆刻辉煌,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红色文化,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传承红色精神,不仅仅只是要求我们理解这种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将红色精神体现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文化,奋进新时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去做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去追随党前进的步伐,永远保持自己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奉献服务的初心,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间:2022-08-19 作者:刘宁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人物专访——张黄镇团委书记马欢
- 天刚刚放晴,太阳自云后探头,泄了一片华光,和和暖暖,撒在两旁街道的屋顶砖墙上。伴着凉爽微风,我们来到张黄镇进行走访调研,考察当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