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我们这里的紫阳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交融,特别是紫阳民歌,现在国家把紫阳民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五岁高龄的何耀信老师说。2022年8月11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星与心源”文化宣讲实践调研队在安康市紫阳县何家大院寻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耀信老师。据悉,紫阳民歌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何耀信老师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的传承人之一。
何老住的地方朴素简单,我们采访得知,他的名字源于“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幺老汉”,七十五岁的年龄与他依旧亮堂的歌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磁性、高亢的嗓音是这位七旬老人留给听众们最深刻的印象。何老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感到惊喜,他希望紫阳民歌可以被人们传承下去,这也是何老的愿望,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了解较少,这很容易导致这一文化得不到更广泛的传承。
采访时,他不仅能脱口清唱数几首紫阳民歌,还能触景生情顺时而唱。在采访过程中,他即兴演唱一段简单易学的民歌教给我们。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我们感受到了紫阳民歌它独有的特点。队友们也很兴奋,掌声源源不断,都用充满崇敬的眼光注视着何老。
据何老说,紫阳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种类分为三种,有欢快的,有悲壮的,也有劳动号子,它是陕南地区传统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紫阳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接着何老又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民歌,在“山歌不唱不开怀、花不逢春不乱开”的歌声中,调研队的成员们仿佛置身于那一段厚重的紫阳历史文化中。音乐高亢有力,歌声回荡在整个大厅,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所在,这绝对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多年的生活积累,也唱不出这种高昂的语调。我突然领悟那句“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紫阳民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得到广泛流传还是未知。在采访结尾,何老鼓舞新一代青年学习紫阳民歌,他表示,青年学子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广泛且方便的,通过电子设备视频等就可以学习,也希望新一代青年可以积极学习紫阳民歌,让紫阳民歌走进校园,走进单位,走进社区,让青年一代的我们可以将非遗文化带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在此我们也想呼吁更多的青年人来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让这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通讯员 杜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