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这是当初小岗村的惨状,而在1978年冬,18位小岗村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6月21日至24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青春为马不负韶华,红色小岗扬帆远航”乡间追梦调研团,前往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学习和考察,参与乡村振兴、企业调研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团队与当地的沟通与联系,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深入了解小岗村的历史文化,感受小岗精神,大学生先后参观了沈浩纪念馆,当年农家和大包干纪念馆。
在沈浩纪念馆,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了沈浩同志的生前事迹,参观了沈浩同志的生前住地,最后在沈浩同志的巨大雕塑下,队员们感受到了沈浩同志舍小家为大家,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他是小岗村发展蓝图的谋划者,也是小岗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实干者。沈浩同志的精神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队员,更让队员们对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认知,思想也得到了洗礼,为将来人们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康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在当年农家,队员们观赏了农家人的歌曲表演,在歌声里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而当年农家是18户农民按“红手印”的原址,在里面能够看到70年代的草房和80年代的瓦房,其中有可供游客亲身体验的磨面、磨豆腐、碾粮食、做农家饭等生活项目,还有可让游客参与的踩水车、荡秋千、推钢圈、拔河比赛、推独轮车等娱乐活动,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气息。
最后来到大包干纪念馆,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在红手印的群雕下,接受红色教育,感受历史。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求是精神,和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民主精神。队员们在群雕下宣誓,将会用自己最炽热的心来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
走出大包干纪念馆,馆外正在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此次大会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安徽省各个城市都在展会中跃跃欲试,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省内省外联动的方式,将各地的美食展现在大家面前,合肥的吴山贡鹅,淮南的牛肉汤,黄山的烧饼……各种美食应接不暇。队员们纷纷表示,这种利用网络发展食品文化的方式,将会使小岗村的文化呈现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而队员们也将会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更要为了国家发展繁荣富强做好充足的准备。
最后队员们在小岗村中随机进入各个居民家中进行采访。队员们为了打破传统的纸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一个更加有效的宣传,选择通过互动对话、录制视频等形式,让宣传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而村民们也都拿出各家美食招待,并和队员们侃侃而谈,有的说如今的美好生活带来的便利,有的由论述了当年贫苦时期的艰辛历程,还有的想着未来发展蓝图并嘱咐队员们要努力学习,争取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经的小岗村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想要成功打一场翻身仗仍旧需要考量。但那年冬天十八个村民的壮举,却彻彻底底改变了一个村庄的未来。而现在,实践队员们在如今的小岗村看到了“旅游文化+电商合作”这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团队将在未来,利用专业知识,以数字化、新媒体化手段推动小岗村的文化发展,使其在发展中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时代认同,焕发全新的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