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海青年寻舟音,踏浪筑梦承非遗

舟山渔民号子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渔民和船工在手工渔业劳动中产生的智慧结晶。为了在新时代让舟山渔民号子得到有效保护,继续发扬其精神品质,浙江海洋大学“寻舟音·觅渔迹”舟山渔民号子调研团于2022年7月21日前往洪国壮文化传播工作室,采访舟山渔民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洪国壮,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刻学习了舟山渔民号子的文化内涵,并了解了号子当下的发展现状。
舟山渔民号子产生和服务于木帆船时代的手工渔业劳作,在今天高度机械化渔业发展的时代,舟山渔民号子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功能性价值。但它源自生命质感的纯粹的声音、如大海般恢弘澎湃的气势,奔放着渔民船工豪迈豁达的性情和浓郁的海岛民俗气息,值得被铭记。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下发“抢救文化遗产”的任务,洪国壮毛遂自荐,被舟山市文化馆馆长充分认可,前往北京录制渔民号子;2007年,洪国壮与其团队拿到了国际性奖牌——“渔民号子王”;2008年,经岱山县非遗保护中心申报,舟山渔民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国壮获得“渔民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同年,海山小学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民号子教育传承基地”,洪国壮在校开展舟山渔民号子课程。此后,洪国壮与其团队每年不断开展号子表演,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摘得奖项。
“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在传承这些东西,而我在做这些工作。我不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么宝贵的财富、优秀的海洋文化带进棺材里,我一直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一直在做这个事情。”洪国壮这样说。他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依然坚持着舟山渔民号子的传承工作。为助力舟山渔民号子的保护工程和发扬传播,也为了实现洪国壮坚守的初心,实践团邀请洪国壮录制渔民号子的教学微课,用于推广促进更多人群了解号子,助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

图为舟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洪国壮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洪国壮合影
时间:2022-08-17 作者:汪昕媛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寻舟音·觅渔迹”舟山渔民号子调研团 关注:
  •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党史学习活动
  • 南师大“城市烟火气”——新时代疫情背景下江苏省夜市经济现
  • 西农学子三下乡——闽宁协作,山海情深
  • 西农学子三下乡——闽宁“巧媳妇”的“薪”生活
  • 人物专访——张黄镇团委书记马欢
  • 人物专访——张黄镇团委书记马欢
  • 天刚刚放晴,太阳自云后探头,泄了一片华光,和和暖暖,撒在两旁街道的屋顶砖墙上。伴着凉爽微风,我们来到张黄镇进行走访调研,考察当
  • 08-23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