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风系梦实践团——探寻非遗魅力“最后一碗饭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这里的“一尺布”就是红安大布。红安大布,又叫“老土布”“家机布”,是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留下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这位黄陂女英雄也曾是位织布娘,在当时家家户户都能以织布谋生,布匹之于百姓就像水之于鱼,不可或缺。这千年的历史风情好似蕴藏在这一丈丈的布匹之中延绵不断。
2022年7月13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青风系梦”实践团来到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实践团参观了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非遗工坊。
通过采访红安大布的传承人黄珍兰女士,我们了解到,红安大布的纺织工艺极为复杂,从彩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轧花、弹花、纺线等15道,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丈红安大布都倾注了传承人大量的心血。

随后,实践团紧跟传承人陶文成老师来到了红安大布传习馆,认真聆听了纺织红安大布的细节与织布机的巧妙之处,传习馆中的织布机全由木头制成,上面没有一根钢钉,结构精巧,深显古代匠人的智慧,也令实践团的成员感慨万千。之后在陶文成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尝试自己去操作织布机,通过亲身体验深切地了解到了织布的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并未止步于此,它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又积极与时代接轨。经过武汉纺织大学的现代化设计,黄珍兰女士将红安大布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红安大布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织纺所里陈列了各种各样的由红安大布制成的床上用品、衬衣、布鞋、玩偶等等,精美的图案吸引了众多游客,优良的品质也留住了很多的回头客。据了解,目前红安大布已有淘宝店铺,纺织人也有自己的微信顾客群,每年由售卖红安大布带来的收益可达几万元。
作为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被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省电视台等各个媒体、报社争相报道。从黄珍兰女士口中得知,疫情爆发之前每年都有游客来参观,游客游玩时会拍摄视频上传到抖音、微博等平台帮忙宣传,有的视频点赞量甚至达到了几十万,宣传方面已经不是纺织传承人担心的问题,这也使传承人有更多精力去进行纺织与传授相关知识。
2022年7月15日上午,实践团参观了已建成的红安大布展馆,展馆将为红安大布的展示提供一个全新的意境。展馆刚刚建成但还没有装修,以木制材料为主体,模仿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仿佛在暗示红安大布悠久的历史。展馆周围绿意盎然,非常静谧,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参观完红安大布的展馆,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安人将红安大布传承下去,让红安大布更好得发展的决心。

参观完红安大布展馆之后,实践团再次拜访了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非遗工坊,再次见到了黄珍兰女士。为更好地感受红安大布,团队部分成员试穿了由红安大布制成的上衣,真正上身体验了红安大布的舒适感与美感。

最后,实践团与红安大布的传承人合影留念。

红安大布历史悠久,世代流传。在新时代,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红安县县纪委、县文旅等职能部门整合力量,充分挖掘大布文化的内涵,把廉政教育同红安大布有机融合,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清廉布艺”手工活动及展示,布艺和廉政交织,成为宣传红安、推介红安的良好载体,也为红安大布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真切地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践团成员们表示,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