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战疫情,同舟共济筑防线
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助力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教育科学学院学前212班第三组的成员于2022年6月在各自家乡所在地,开展了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抗疫精神是崇高的爱国情怀。歌德说:“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无数的党员干部、无数的医务工作者、无数的青年志愿者们,正是具有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才会毫不犹豫地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受难的同胞们携手并肩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身上总会有使不完的劲。这样崇高的爱国情怀,将凝聚起磅礴的奋斗力量。抗疫精神是永续的爱心传递。俗话说,“大灾有大爱”,正是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构建起一条条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再大的困难,在“爱”的面前都是那样得不堪一击。这种绝对无私的“爱”,将在以后的日子里永续传递为“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爱心接力链条,从而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抗疫精神是无私的奉献品质。古人就崇尚“心底无私”,但只有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体现。君不见,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论官兵还是农民、学生,无论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凝聚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器,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竭力战斗。同时,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不计较个人得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无私”的品质唯此时凸显。抗疫精神是高昂的人生激情。在大灾面前,部分同胞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绝望。的确,在疫情的肆虐下,面对生命的危险,真能坦然面对的,十中又有几何?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激情,一种高昂的人生激情。夏衍在《种子的力》中说“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这就好比疫情中的同胞,十分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气,坚强地面对重重困难,饱蘸人生激情去书写灾难后的新篇章。因此,在整个抗疫中,相互之间的精神鼓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积极响应团省委、学校团委号召,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团队成员自返家以来,主动向当地团组织报到,在家庭所在地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守护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图片为团队成员为核酸检测服务)
“请大家戴好口罩、勤洗手,屋内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使用公勺公筷……”我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接到学院团委发布的返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通知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当地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当中。“穿着这件红马甲,就像披上了战袍和铠甲,非常有力量。”最近几天,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一直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核查过往人员的健康码、行程码,查验核酸检测报告、在执勤点值班值守、保洁消毒等等。“我要尽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用实际行动彰显大学生志愿者的担当,为家乡人民服务。”团队成员们不畏酷暑,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群众筑建起一道牢固的疫情防控墙壁,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和耐心,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图片为团队成员在宣传防疫知识)
团队成员在此次活动中认识到,“志在⼼中,愿在⾏动”,尽微薄之⼒不负青春不留遗憾。以星⽕之名燃青春之光,是我们青年⼀代的,是我们这⼀代的使命,更是我们青年⼀代的责任。新型冠状病毒的发⽣,全国各领域各⾏业⼲部群众积极投⾝防疫⼀线,谱写了⼀曲曲防控疫情,救治病⼈,维护社会稳定的赞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名大学生,我们要在国家有难之时应积极站出来,贡献⾃⼰的⼀份⼒量,为社会做出⼀点⼒所能及的事。虽然没有奋⽃在⼀线,但也在尽⾃⼰的绵薄之⼒⾏动着,积极完成社区安排的⼯作,统计社区居民疫苗接种数据等⼯作,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满满在幸福感,深刻体会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以后⽣活中,我会继续弘扬志愿精神,为社会贡献⼀份⼒量,传播正能量。
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正⼀步步⾛向世界舞台中⼼,这意味着中国青年已经向着外⾯的世界更近了⼀步,这需要当代青年有着更⼤的担当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奋⽃,⼼之所向,⽆远弗届,穷⼭距海,不能限也。同时需要⼴泛的学习,扩充⾃⼰的眼界。疫情这段时间,正是⼤学⽣认真审视⾃⼰并提升⾃⼰的时候,⽽我很庆幸⾃⼰能够有所收获。
⽑主席曾经说过,只有⼈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作为⼀个有担当,有责任,⼼向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当代⼤学⽣,我们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对⾃⾝进⾏完善,通过社会实践来对外界进⾏认识。
未来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 学习英雄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学习他们舍身忘死,主动请缨,在抗疫一线和队友互相帮助,精诚团结、共克时艰的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通信员: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