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加强劳动奉献意识的号召,参与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第四期“永远跟党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组成了博白语音调查团。八月上旬,盛夏未央,在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夏天,团队开始联系玉林市博白县的本地居民,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博白方言语料收集与分析的社会实践。
在着手准备语音采访之前,甚至是在我们团队成立伊始,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我们预计实践对象——博白方言的各方面资料了。博白话是指在博白县内和周边附近地区使用的汉语方言。由于博白是混合群居社会,当地居民使用的方言有着博白话与新民话,所以通常博白方言不是指一种方言,而是指博白内本地居民使用的方言。又因“佬”在当地客家话中为“人”的意思,当地新迁来的客家人就将称呼先入居民为“地佬”,博白本土的方言博白话也就被称为“地佬话”。
(图为博白地佬话声调分析 通讯员 钱婷婷 供图)
我们前期的准备时间比较充足,在团队李星辉指导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我们了解了博白话的发展演变历史,深入认识了其在语音、词汇方面的特点。在各种查阅文献、观看音视频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自认为对博白地佬话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语料收集与分析的环节没有什么难度,这次语音调查活动实在是“小菜一碟”。
但当我们第一次与发音人接触的时候,我们几乎是立刻就意识到了先前想法的幼稚与可笑。“纸上谈兵”赋予了我不恰当的自信,使我在第一次语料收集过程中显得手忙脚乱、应接不暇。在与发音人黄志娟奶奶的交谈中,我真正认识到了博白方言的复杂难懂。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博白地佬话简直就是经过了“加密”处理。“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各类多媒体资料在亲身实践面前,都显得单调而片面,不够生动直观。
在这语音调查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发音人是来自博白县浪平镇茂龙村的黄志娟奶奶。黄奶奶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博白“地佬”,也讲得一口纯正的博白地佬话。在语料记录过程中,她缓慢而清晰地朗读着一个个汉字,极大地便利了我们后期的语料分析工作,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语音材料。黄奶奶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她所观察到的博白方言在六十多年来的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少讲博白地佬话,甚至是不能听懂本地方言,普通话的发音、语法对博白地佬的“侵袭”越来越深,即便是她也难免受到影响……
(图为调查团记录语料 通讯员 钱婷婷 供图)
博白地佬话形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保留了较多的古语成分,有十个声调,比标准的广东话的九个声调还多,是声调最多的汉语方言,被誉为唐宋语音的活化石。方言代表着历史和文化,普通话的普及固然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但方言对于人类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语言是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博白地佬话的存活,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我们要倍加珍惜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绝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任由其自生自灭。
回顾这次语音调查社会实践的足迹,我们算是真正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理。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这次与我们自身学科紧密相连的实践调查,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学科的奇妙与魅力,也检验了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得到了许多成长和收获。这次社会实践绝是我们打开实践大门的一个契机,实践道路上还有更多精彩的风景等待我们的领略,青春正当时,实践在路上。(通讯员 钱婷婷 马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