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精神今犹在,红色记忆代代传

为追寻伟人足迹,缅怀革命先烈,2022年7月26号,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闪闪星之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前往三门峡市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抵达后,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展馆,大家在珍贵文物、生动的图片前驻足,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一片深情、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
 
        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坐落在河南陕州区大营镇中心,距三门峡市区20公里。该馆落成于1977年,主体建筑连同外宾接待室和综合展览馆,总面积为2360平方米。馆内陈列了1958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时的照片和有关实物,还有彭德怀、习仲勋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党政负责人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时的照片,纪念馆常年开放。
 
       周总理视察纪念馆大门庄严肃穆、朴实典雅。大门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党的红色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金黄色为辅色,意在那些党的先辈们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闪烁金光。映入眼帘的“周总理视察纪念馆”几个大字熠熠闪光,吸引着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来参观学习。
 
       纪念馆院内放置一块周总理视察纪念碑,记录了我们未曾经历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这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另一旁的入党誓词十分庄重,尽管我们现在还不是一名党员,但这激昂的铮铮誓言也感染着我们,向先辈学习,为人民服务。
 
      在肃穆的纪念馆里,团队成员在周总理雕像前肃立默哀,鞠躬敬礼。在习馆长的解说中,团队成员了解了1957年周总理视察大营时的感人故事。
 
       一个麦穗42颗麦粒,一亩多少穗,千粒重多少。干农业要懂农业。”周总理在七旬老者朱素妙家访问时,与老者拉手曲膝交谈,揭开米缸查看口粮,询问公墓改革农民满意不满意,在胜利水库建设工地夯土,合影时把中心画面留给劳动人民等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前观而叹之。在周总理生平展厅里,认真观看了周总理“立志强国、救国救民、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和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站在纪念馆前,团队成员又重温入团誓词,坚定信仰。我们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周总理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格魅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之心;心怀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品德;事实求是、脚踏实地的淳朴作风不应该被遗忘,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如今的大营镇已经今非昔比,在党的引导下,大营镇经济飞速发展。不仅仅是大营镇,整个中国都已乘上快速发展的列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生于这个时代而沾沾自喜,正是有了像周总理等等这样的人,我们才顺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结束了我们的参观学习之旅,我深深地被我们的先辈所感动,他们真正地走进人民群众,了解人间疾苦,并且亲自躬行,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人民面对的难题。即使失败,也不放弃,而是不断探索,势必要为人民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作为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虽然真正接触社会不多,但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我们应该把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怀融入到爱校、爱集体的具体行为中,让周总理等先辈见证我们的成长,吸取先辈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感人事迹,使自己成长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坚信:伟大精神今犹在, 红色记忆代代传!
 
 
 
(撰稿人: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闪闪星之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2-08-14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闪闪星之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党史学习活动
  • 南师大“城市烟火气”——新时代疫情背景下江苏省夜市经济现
  • 西农学子三下乡——闽宁协作,山海情深
  • 西农学子三下乡——闽宁“巧媳妇”的“薪”生活
  • 人物专访——张黄镇团委书记马欢
  • 人物专访——张黄镇团委书记马欢
  • 天刚刚放晴,太阳自云后探头,泄了一片华光,和和暖暖,撒在两旁街道的屋顶砖墙上。伴着凉爽微风,我们来到张黄镇进行走访调研,考察当
  • 08-23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