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7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农旅融合,文化赋能”暑期实践团队前往江宁区秣陵街道观音殿村,实地调研观音殿村乡村振兴发展现状,采访当地回乡创业者徐先生,深入探究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体会文旅融合之路,助力乡村村振兴。
寻药坊,谈初衷
观音殿村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专门设立了非遗民俗文化创意市集,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其中的非遗项目——“苏太医的锦囊妙计”,即徐先生与同学合作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将文化创意产品赋予传统的健康养生功效。
14日上午,实践团队到达观音殿村,并与非遗项目“苏太医的锦囊妙计”的负责人徐先生取得了联系。“苏太医的锦囊妙计”起源于徐先生2017年注册成立的“药韵琉香”中医药养生文化创意产品品牌,作为当地创业项目,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当地游客与村民提供产品与服务,促进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实现当地增收、创收,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非遗项目“苏太医的锦囊妙计”
徐先生带领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苏太医的锦囊妙计”项目活动中心,正厅展示着各色香包与艾草等养生产品,以及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游玩时在这里做手工活动的纪念照片墙。参观期间,徐先生为团队成员细致地讲解了其创业经过以及中医药文化(尤其是艾草文化)如何深入当地村民生活。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人民生活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其价值逐渐被遗忘,而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这便是徐先生创业的初衷。在此激励下,徐先生开创了面对面互动式的商业模式,实现村民、游客与中医药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以提高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度与接受度,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文旅融合,提供发展动力。
乡愁情,助振兴
14日下午,围绕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返乡创业的乡愁情怀等方面,实践团队成员对徐先生进行了面对面采访。徐先生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在毕业后就便返回家乡,开展药香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并且创建了“苏太医的锦囊妙计”非遗文化项目,是为了更好地对艾草文化、甚至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
近年来,观音殿村为促进产业发展,引入了很多非遗文化项目。非遗文化与当地旅游景点的融合,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徐先生这样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以创新融合的思维、“非遗+旅游”的模式,盘活了当地文化资源,带动了当地文旅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徐先生
制香包,表期盼
图为团队成员香包制作场景
当日,为了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感受“文旅融合”,同时表达对中医药文化的敬意与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盼,实践团队成员亲手体验了艾草香包的制作。在徐先生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依次经过挑选布料、缝制包体、填充艾草、固定流苏等步骤,亲手完成艾草香包的制作。
图为徐先生与团队成员合影
最后,团队成员与艾草文化馆负责人徐先生合影留念。实践团队成员此次体验香包制作过程,深入认识了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深刻意义,也借艾草香包表达了对“传承非遗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
观音殿村“苏太医的锦囊妙计”,成为当地游客体验非遗文化的必来之处,徐先生以实际行动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与其他返乡创业者一起,促进文化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以文旅融合带动、推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亲身体验以及面对面互动的形式,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文化以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助力乡村振兴从我做起,团队成员意识到,广大青年需要从提高乡村振兴思想意识、加强与社会各方合作以及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