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东林学子溯黑水,叩问历史忆峥嵘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寻文探迹"红色萝北实践团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寻文探迹”红色萝北实践团赴黑龙江省流域博物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历史与自然的交汇中感悟民族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团队合影 侯心然摄
  一、走进烽火岁月,英雄史诗荡气回肠
  博物馆历史展区以详实的史料呈现了东北抗战的壮烈篇章。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随后建立731部队细菌战基地,罪行令人发指。面对山河破碎,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等抗联英雄毅然奋起,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团队成员驻足凝视泛黄的照片与实物陈列,仿佛听见烽火年代的枪声与呐喊。勇赴国难、血沃中华——这不是教科书上的口号,而是黑土地用生命写下的史诗。
  图为赵尚志同志的雕像 侯心然摄
  二、荒原变粮仓,拓荒精神永续传承
  在“北大荒开发史”展区,徐雷省长夫妇等拓荒者的照片引得队员们久久驻足。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无数建设者响应号召奔赴荒原,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将莽莽荒原建成“中华大粮仓”。
  锈迹斑斑的垦荒工具、泛黄的劳动奖状,无声讲述着战天斗地的豪情。队员王同学表示:“从硝烟战场到丰收沃野,一代代人用汗水延续着爱国情怀。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我们。”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参观 侯心然摄
  三、自然与历史交响,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步入自然展区,东北虎、鲟鳇鱼等珍稀动植物标本栩栩如生,展现黑龙江流域生态的独特魅力。一条长达数米的鲟鳇鱼标本尤为引人注目——它曾是江中“活化石”,如今与抗战文物并列陈列,隐喻自然与历史同为永恒珍藏。
  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本质相通,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园的守护。流域博物馆将自然与历史融合展陈,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精神与土地相依的永恒主题。
  图为动物标本 侯心然摄
  四、青年立于江河处,薪火相传启新程
  离馆时,团队成员面向奔流的黑龙江久久驻足。江风拂过年轻的面庞,历史涛声却在心中激荡。从抗战烽火到垦荒耕耘,从自然馈赠到时代新篇,黑土地的精神长河从未断流。“当我们在鲟鳇鱼的玻璃瞳仁里看见自己的倒影,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是枪声、号子声,也是新时代的召唤。”实践团成员刘同学说。
  青年一代立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唯有铭记苦难辉煌、珍惜当下丰饶,方能接过精神薪火,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