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深入一线揭露消费合同“霸王条款”,守护消费者权益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6号,炎炎夏日,宁波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奔走于银行柜台、街头巷尾和政府部门之间,用脚步丈量城市,以专业精神深入调研“消费合同格式条款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与防范”问题。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克服高温、沟通障碍等困难,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条款收集,揭露了隐藏在日常消费中的不公平条款,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出青年之声。

  在开展调研活动之前,队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工作,通过搜索引擎、政府监管部门网站以及各类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台,试图找寻公示的消费合同格式条款。在查询过程中,大家发现,虽然部分企业在其官方网站上对一些消费合同格式条款进行了公示,但这些公示的条款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条款表述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普通消费者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有的条款则在页面中位置隐蔽,消费者很难在消费前主动发现并仔细阅读。
  基于线上调研的结果,同学们决定开展线下踩点核对工作,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和通信营业厅等消费场所。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这些线下场所,消费合同格式条款几乎并不公示。在通信营业厅,我们同样难以找到公示的合同格式条款。只有在地铁站等公共产业中才发现了部分格式条款的身影。线下信息的缺乏,使得消费者在消费前无法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千份问卷背后的消费者心声——“我们不是不想维权,而是太难了!”
  “您是否遇到过‘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霸王条款?”“被侵权后,您会选择投诉吗?”——在天一广场等人流密集处,队员们顶着烈日,手捧问卷,耐心向路人解释调研意义。不少受访者起初不愿驻足,但听说是为消费者权益发声,纷纷停下脚步倾诉遭遇。
  “办健身卡时没注意合同上写了‘最终解释权归商家’,结果倒闭了也不退款!”“手机上软件会员的自动续费条款,根本没人提醒!”团队成员记录下这些声音时深感责任重大:“很多消费者不是不想维权,而是条款复杂、维权成本高,最后只能吃哑巴亏。”与此同时,大家发现很多消费者并未意识到这些侵犯自己权益的合同正是格式条款。经过一天的努力,团队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0份,数据显示,超80%的消费者因合同条款吃过亏,但维权成功率不足5%。

  扫街“取证”——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城市的“条款陷阱”
  从清晨到日暮,队员们带着相机和记录本,像侦探一样在城市中“扫雷”。在地铁站内的自动售货机前,团队发现一则“商品售出概不退换”的告示涉嫌违法。而在商业街的商铺里,某通讯运营商“预存话费活动”的合同细则中,“最终解释权”的表述引起队员警觉。“最难忘的是在地铁换乘通道里核对商家告示,”队员说,“人来人往特别拥挤,我们得轮流蹲着记录,还要注意不影响乘客通行。”一天下来,队员们的制服被汗水浸透,笔记本上却记满了问题条款。

  成果与呼吁:从调研到行动,让条款不再“霸道”
  “每一份问卷、每一次走访、每一条款记录,都是我们为消费者争取公平的基石。”针对调研情况,团队计划后续进一步开展资料整理工作,对收集到的各类消费合同格式条款以及消费者投诉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开展消费者采访活动,深入了解消费者在面对格式条款时的真实感受、遭遇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改善现状的期望,以便为后续的调研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依据。
作者:宁波大学 来源:宁波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