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起,暑气渐浓,当城市里的孩子们迎来漫长假期,社区的“爱心暑托班”便成了最热闹的角落。这个夏天,我有幸以志愿者老师的身份,参与其中,与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相伴,在汗水与欢笑中,收获了一段闪闪发光的记忆。
初到暑托班时,教室里的景象既让人期待又有些手忙脚乱:有的孩子正踮着脚往黑板上贴自己画的太阳,有的在座位上认真地数着彩笔,还有几个活泼的小家伙已经围过来,好奇地问:“老师,你会教我们折纸吗?”“今天能看动画片吗?”他们清澈的眼睛里满是对暑假的憧憬,也让我瞬间明白了这份志愿工作的意义——不只是看管,更是用陪伴为他们编织一段充实又温暖的时光。
为了让孩子们的假期不只有“玩”,更有“获”,我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设计了不少趣味课程。上午是“知识小课堂”,带着低年级的孩子读绘本、认生字,帮高年级的同学辅导暑假作业。记得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数学题总爱“卡壳”,每次遇到难题就皱着眉头咬铅笔。我们试着用他喜欢的奥特曼打比方:“你看,这道题就像奥特曼要打败怪兽,得先找到怪兽的弱点——也就是解题的关键条件呀。”没想到这个比喻让他豁然开朗,后来每次做对题,他都会举起手喊:“老师,我又‘打败’一只怪兽啦!”那股认真又得意的劲儿,让整个教室都充满了欢乐。
下午的“快乐实践课”则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教他们折千纸鹤、做手工灯笼,用废旧纸盒搭建“城堡”;带着他们在社区广场上玩跳绳比赛,组队进行趣味运动会;还邀请了社区里的老党员来讲红色小故事,看着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举手提问,我忽然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正在悄悄在他们心里种下热爱与敬畏的种子。
当然,志愿工作也少不了“小插曲”。有一次,两个孩子因为抢一本漫画书吵了起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蹲下来问他们:“如果你的好朋友有好吃的,会分你一半吗?那好玩的书是不是也可以一起看呀?”没过几分钟,就看到他们肩并肩坐在一起,一个指着图画讲,一个跟着笑,刚才的矛盾早就烟消云散。原来,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一点耐心的引导,就能让他们学会分享与包容。
日子在笔尖的沙沙声、爽朗的笑声中悄悄溜走。离暑托班结束还有几天时,孩子们偷偷给我们准备了“惊喜”:有的画了一幅画,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老师”;有的把自己折的纸星星装进玻璃瓶,说“老师,这个能许愿哦”;还有个小姑娘把妈妈给她带的小饼干塞到我手里,小声说:“老师,这个给你,你陪我们玩,一定很累吧。”
握着那袋还带着体温的饼干,看着眼前这些纯真的笑脸,我忽然懂得,“三下乡”的意义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我们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而他们也用最纯粹的善意,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温暖。这个夏天,我们或许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能成为孩子们暑假里的“守护者”,看着他们在知识里探索,在快乐中成长,便已是最珍贵的收获。
离别的时候,孩子们拉着我们的手舍不得放,问:“老师,明年暑假你们还来吗?”我笑着点头:“当然啦,只要你们需要,我们一定来。”因为我知道,这段在暑托班的时光,不仅是孩子们童年里的一抹亮色,也是我们大学生涯中,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深刻修行。而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会像这个夏天的阳光一样,永远留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