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匠魂寻新"实践队启程潍坊,探索山东鲁笔文化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9-0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昌邑这座古城的一隅,陈元年毛笔工业馆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馆内,一束明亮的灯光聚焦于74岁的陈元年身上,他正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进行着择笔的精细工序。每一根笔头,从尖端至末梢,都经过他挑剔的目光,剔除任何可能影响书写体验的瑕疵。这份专注,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只留下他与手中的毛笔,共同编织着传承的篇章。

鲁笔,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其制作之繁复,需历经108道工序方能成就。而陈元年,便是这古老技艺的忠实守护者。他的故事,始于六十余年前的一个决定,那时年仅16岁的他,因时代的洪流被迫放下书本,踏入了毛笔作坊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学徒。尽管师徒情缘短暂,仅月余便告终结,但这份对鲁笔的热爱与执着,却如野火燎原,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自学之路漫长且艰辛,陈元年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独自在技艺的海洋中摸索前行。面对困难与挑战,他未曾言败,而是选择骑行数十里,向昔日的师傅求教,即便遭遇冷遇与嘲讽,也未曾动摇他心中的信念。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毛笔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技艺日益精进。

“水盆五年功,杆作四年深。”陈元年深知技艺的锤炼非一日之功,他沉下心来,潜心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将南北制笔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鲁笔。其笔锋“尖、齐、圆、健”,四德兼备,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谈及传统书法艺术的未来,陈元年满怀忧虑与期待。他呼吁当代年轻人不仅要关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珍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子陈相磊,在得知国家重视非遗传承后,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投身到鲁笔文化的推广与发扬之中。这份家族的传承与接力,让陈元年看到了鲁笔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

茶香袅袅中,陈元年的目光中闪烁着坚定与希望。他相信,在无数像他们这样热爱并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鲁笔这一古老技艺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孙珑赫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金辉引路踏乡程 山农学子心织绮梦促振兴
  • 旧物传爱心,助人圆梦情-兰州理工大学三下乡实践报告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