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4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忆峥嵘岁月,看今朝辉煌”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盐城6·23龙卷风纪念馆,开展“寻‘访’赤忱心,探‘行’浩山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盐城6·23龙卷风纪念馆,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6年6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在重创面前阜宁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饱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完成了灾后重建和保障工作。而今天,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对在那场灾难中丧生的同胞的纪念,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中迅速响应、有效救援和全面重建的生动展示。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忆峥嵘岁月,看今朝辉煌”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馆内参观和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在特大龙卷风灾害发生后盐城政府所采取的相应灾后重建与保障措施,从而感受中国在灾后应急措施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6·23龙卷风纪念馆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盐城6·23龙卷风是一次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 ,给盐城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政府的灾后应急保障政策和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二是因为6·23龙卷风纪念馆从不同角度和手段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受灾情况以及政府的灾后重建工作,可以为团队的实践探究活动提供大量资料。”实践团队成员冯宇轩表示。
上午九点,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纪念馆进行参观。第一展厅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视频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风灾的惨烈景象。狂风冰雹肆虐,毁屋折树,核电站的专供铁塔、9个重灾镇区和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遭受重创。8970多户、31841间房屋倒塌受损,99人遇难,84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心痛不已。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击垮盐城人民。在纪念馆的第二展厅,实践团队成员看到的是一幕幕身临其境的救灾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串串温暖振奋的灾后重建数据,真实再现了灾区人民在国家和全省上下、社会各方鼎力援助下众志成城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奋斗过程。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志愿者们冲锋在前,无畏艰难,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灾救灾壮歌。
紧接着,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本次活动的探究重点——第三展厅。这里详细展示了龙卷风灾后政府在通信恢复、水电抢修、房屋重建、交通疏导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与重建措施。市县两级政府迅速响应,科学规划,全力以赴推进重建工作。从抢通保供到恢复生产,从安置群众到建设新家园,每一步都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心血与智慧。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到各级政府的迅速行动;从社会各界的广泛援助,到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高效。经过一年的顽强拼搏,灾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家园拔地而起,新生活重新启航。
“在灾难发生后,政府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和这么高的效率实行一系列灾后社会保障措施,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了国家这些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长足进步。”一位参观纪念馆的大学生在接受团队成员采访时说道。团队成员向纪念馆工作人员了解到,三十年前阜宁发过一次大洪水,阜宁人民同样遭受重创。但是当时的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灾后重建措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面对灾害束手无措;而现今的阜宁政府财政收入充足,灾后重建措施先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

在活动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社会保障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他们看到,在灾难面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迅速调动资源、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更能够在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受灾群众重拾信心、重建家园。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正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此次盐城623龙卷风纪念馆的参观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与缅怀,更是一次对现实的审视与思考。它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关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