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设计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乡土地理知识有机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如家乡的历史文化、生态保护成就、乡村振兴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家乡的魅力。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思政 乡土地理
一、前 言
在当今时代,大思政理念正逐渐融入各个学科领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对于乡土地理而言,大思政的引入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大思政为乡土地理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乡土地理是对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通过挖掘乡土地理中的思政元素,如家乡的革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人物事迹等,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种精神动力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乡土地理知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思政拓展了乡土地理的教育内涵。传统的乡土地理教学往往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而大思政的融入则使乡土地理教育更加丰富和全面。一方面,大思政强调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新推动发展等道理,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大思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乡土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大思政促进了乡土地理的教学方法创新。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家乡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思政元素;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可以使乡土地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乡土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大思政还为乡土地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将乡土地理与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同时,乡土地理也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家乡的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大思政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社会人士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家乡的发展故事和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大思政对乡土地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为乡土地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教育内涵,促进了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大思政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定义乡土地理是对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通过挖掘乡土地理中的思政元素,如家乡的革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人物事迹等,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种精神动力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乡土地理知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背景
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育理念转变的推动
1.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乡土地理课程作为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科,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与素质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实践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亲身体验家乡的地理环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大思政背景下的乡土地理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社会发展需求的驱动
1.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乡土地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同时,通过学习乡土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打下基础。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文化产品,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乡土地理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三)学科融合的促进
1.思想政治教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自然地理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人文地理中的地域文化、城乡发展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大思政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地理学科进行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2.乡土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例如,乡土地理可以与历史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可以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以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展现家乡的美丽风光。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教育资源的支持
1.乡土教材的开发
乡土教材是乡土地理课程的重要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教材的开发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将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纳入教材,增强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2.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大思政背景下,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的产生与发展是教育理念转变、社会发展需求、学科融合以及教育资源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乡土地理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调查目的与调查意义
(一)目 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地理以学生所在的家乡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风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让学生对家乡产生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对国家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通过介绍家乡的革命历史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让学生了解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乡土地理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家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同时,课程中还可以设置实地考察、调研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者,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大思政强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比如,通过讲述家乡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故事,体现敬业、友善等价值观;通过介绍家乡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就,体现和谐、富强等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乡土地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角度来看,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涵。传统的地理课程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地理教学相结合,使地理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从社会角度来看,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过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了解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后,学生可能会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了解家乡的贫困地区情况后,学生可能会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等。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关心社会、热爱家乡、具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从文化角度来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乡土地理课程可以深入挖掘家乡的特色文化,如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建筑等。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瑰宝,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人物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队长聂福蓉曾就读的湖北省宣恩一中的教师及学生。
2.调查地点
此次调查地点主要为队长聂福蓉曾就读的湖北省宣恩一中。
(二)调查目的
1、专业素养提升
(1)丰富教学内容:地理师范生及教师通过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设计,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拓展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地理师范生及教师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这有助于提高地理师范生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科融合能力:乡土地理课程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增强学科融合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理念更新
(1)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大思政背景下,地理师范生及教师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乡土地理课程的始终。这要求地理师范生及教师树立大思政教育观,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以学生为中心: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实践教学: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师范生及教师需要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这有助于培养地理师范生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职业发展助力
(1)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大思政背景下,具备乡土地理课程设计能力的地理师范生及教师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不仅因为他们能够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因为他们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设计是地理师范生及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案,地理师范生及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地理师范生及教师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对教育改革创新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地理师范生及教师能够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调查方法
本次活动我们团队采用问卷法的形式,来充分了解当前各地区人民对春节的了解情况并了解关于大思政背景下的乡土地理课程设计的看法和建议。本次问卷共设有两份。此报告以学生版为例进行分析。有10道题目,分为4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以及1道问答题,题目从列举的维度出发,涉及到对于乡土地理了解程度,当前乡土地理课程学习面临的问题以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调查过程
调查前期我们团队进行了维度讨论,每个成员都需要拿出一份自己的维度思考,然后交由队长和副队长进行统一汇总,最后得出我们团队的总维度。之后每位成员依据总维度撰写出两个单选题和一个多选题,最后由副队长和队长组出最终问卷。我们将问卷分为了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同时进行。在线下完成每日问卷发放后,会进行每日总结会议,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明天的工作进行部署。本次问卷共发放323份,收回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为100%
(五)数据分析
收集上来的问卷,队员将自己的数据统计完毕后,交由队长和副队长,并对统计上来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数据会使得调查更具有说服力。
六、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由实践队在各队员聂福蓉曾就读的宣恩一中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组员将自己的数据统计完毕后,交由组长进行汇总,得到最终数据结果。最后做出如下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选在实践队的暑期开展,宣恩一中此时在学校学习的人员为新高三,已经对地理课程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问卷发放开展顺利。
(2) 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理解难易程度表1: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理解难易程度
难易程度 |
.非常易懂 |
比较易懂 |
不太易懂 |
数量 |
63 |
225 |
35 |
从对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为 63 + 225 + 35 = 323 人。其中,认为非常易懂和比较易懂的人数总和为 63 + 225 = 288 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 288÷323×100%≈89.2%。这表明乡土地理课程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的,整体接受度较高。
1.具体分析
非常易懂的有63人,虽然在总人数中占比相对较小,但也反映出一部分学生能够轻松理解乡土地理课程内容。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或者本身对地理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引导其他学生。
比较易懂的有225人,这是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说明乡土地理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不太易懂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0.8%。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乡土地理课程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教师需要关注这些学生,分析他们难以理解的原因,可能是对家乡了解较少、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或者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辅导、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对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2.改进建议
(1)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理解程度较低的学生,可以增加直观教学的比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对于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中适当回顾和强化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为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增强课程趣味性:通过讲述家乡的有趣故事、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等方式,增强乡土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乡土地理课程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综合分析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乡土地理课程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期待值。
首先,从最感兴趣的内容来看,地方故事占比最高,达 37.77%。这表明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地方故事能够生动地展现家乡的特色和魅力。地方特产以 24.77%的占比位居第三,说明学生对家乡的物质文化也较为关注,地方特产往往承载着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人物传记和环境变迁分别占 16.41%和 21.05%,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人物传记可以激励学生,环境变迁则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其次,从希望增加的内容看,本地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介绍、名人传记、自然风光展示和实地考察活动开展都有不少学生选择。本地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介绍的需求较高,分别有 151 人和 139 人,这与最感兴趣的内容中地方故事的高占比相呼应,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名人传记有 108 人选择,也体现了学生对榜样的向往。自然风光展示有 184 人选择,凸显了学生对家乡自然美的欣赏需求。实地考察活动开展有 163 人选择,反映出学生渴望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入了解乡土地理。
综上所述,在乡土地理课程中,可以多融入地方故事、本地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介绍等内容,同时增加名人传记以发挥榜样作用,展示自然风光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并积极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让乡土地理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四)在有关乡土地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
对乡土地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地域认同以238人的高占比位居首位。这表明乡土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特色等内容,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强烈的地域归属感。这种地域认同也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的占比也较高,分别有218人和205人。乡土地理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家乡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等,使他们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对家乡的热爱也会延伸到对国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人文素养有172人选择,说明乡土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中涉及的家乡历史、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感有151人选择,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从而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科学精神有85人选择,虽然占比相对较低,但也表明乡土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学习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
历史感官有137人选择,乡土地理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而国际局势的选择人数最少,只有 76 人。这可能是因为乡土地理课程主要聚焦于本土内容,与国际局势的关联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文化自信、爱国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些方面的内容,使乡土地理课程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7、 后续发展及个人建议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课程设计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可以进一步强化乡土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深入挖掘家乡的红色文化、先进人物事迹、生态保护案例等思政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乡土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家乡地理环境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其次,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和价值。再者,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乡土地理可以与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师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深入研究乡土地理教材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关注时事热点和家乡的发展动态,及时将新的思政元素和地理知识融入教学中。学生方面,要积极参与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主动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和提问,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方面,应加大对乡土地理课程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乡土地理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8、 结 语在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乡土地理课程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素娟.乡土地理教育的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1):4.DOI:10.3969/j.issn.1008-228X.2004.01.018.
[2]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1.36.051.
[3]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测绘出版社,1992.
[4]王静爱.乡土地理教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