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散佚促赓续,以旧迹振新风

发布时间:2024-07-2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2024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中说到:“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2024年7月6日至7月8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春力行”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开展“红色寻踪心向党,青春助力振兴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到乡村现状,颇有感悟: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传承使命,我们应做到勇担使命,奋力前行。坚定文化自信,探寻“文化故事”、焕发“文化光彩”、加快“文化创新”,认真地走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国之青年,不应只浅于浮面,走进文化,聆听它娓娓道来的故事。在走访乡村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根雕艺术和四平戏是让人陶醉的文化。
在根雕艺术馆中,张长青老师为我们介绍其一生都在为了根雕艺术的传承所努力,许多作品已无法用金钱衡量。在张长青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天趣福根、献瑞百兽、朽木成仙、呈祥花鸟、灵光生肖、创意名巧六大展馆,其中获奖作品20多件。一件件艺术品并不只是金钱的价值,也蕴含着张长青老师对艺术传承的深切情感,一份份独属的故事,应该由我们去聆听。根雕文化博物馆长期公益对外开放,已多次接待了各社会团体、大中小学生、老年大学学员以及广大游客。开展了多场根艺作品艺术分享、创作指导、技艺传承等活动,已逐步成为集展示、创作、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屏南县乡村文艺创作、宁德市级非遗项目传承、福建省终身学习品牌等基地和双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其屏南县长青根雕文化博物馆让大家更深刻了解根雕,在时代推进的流程中,我们不应忘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根雕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技艺的体现,更是大自然对艺术的馈赠。要寻找到一件合适创作的根雕原材料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合适创作的材料。根雕艺术是大自然与艺术家的美妙结合,其饱含深切的文化意蕴。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躁蹬,以此为归。"数千年光景轮换,中华文化繁花簇簇盛开。而如今历承经典,开启新章,中华文化正以崭新的方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平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称"四平腔",系明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传入安徽歙县一带后形成,于明末传入屏南。清中叶是屏南四平戏最兴盛时期,县内有龙潭、南湾、山墩、茗溪、陆地等20多个村落搬演四平戏,其中龙潭村就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戏班。
在前往四平戏展馆的路程中,发现四平戏的展馆并非高大上的建筑,而是与周围古建筑一致的房屋,在里面存放了四平戏表演时演员的着装、所使用的道具等。在与传承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最初时四平戏是传男不传女的,同时只会传授给本村子的男子。这是因为若传授给女子,当其出嫁时,会将技艺带出本村,向外村流出。故为了保证技艺的独属性,哪怕四平戏中的男女角色表演都由男子扮演,其表演技艺从传统上来说只传授给本村男子。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四平戏也会传授给嫁入本村的女子。在了解四平戏的过程中,表演时的剑、戟、刀、枪等深深吸引我的好奇心。在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尝试学习了四平戏中男女不同角色入场时的动作与气势,尤其是当道具加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时,独属于四平戏的气势便完全展现出来。我想:当我们切身去动手、去体会、去感受一种文化时,它所带给你的感悟是更加深刻的。那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更近的向前走一步靠近,去了解其中精髓呢?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戏曲婉转悠扬,在时光洪波中流转出同光十三绝的滟滟光影;书法勾连不断,随着兔缺乌沉展现出古代名士的风流姿态;汉赋辞藻华美,于岁月长河里沉淀着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文化上真正的高峰可能是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们不能只是作为台下的观众或网络上的看客通过眼睛去认识文化表面的本质,我想更重要的是用我们的五感去听、去看、去摸、去感受文化的深刻内核和意义。
然而,在同根雕传承人张长青老师与四平戏传承人的交谈中,不自觉的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现如今传统文化无法被更好传承的惋惜与无奈。仅仅是通过交谈,我也可以感受到淳朴人民对于自己用一生心血所浇灌的文化无法被更好地传承心中深深的痛苦。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重大意涵,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开展作出了部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与共同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但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领域发展进程相对较慢,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问题。
第一从态度上看,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文化精神普遍淡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不同的文化交流加强,外来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化交流的壁垒,各文化要素在全球流动,各种思想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从以前的主动接受信息转变为被动接受各种文化信息。互联网中存在错误的思想,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加以分辨的话,错误思想逐渐渗透网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正在慢慢消失。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文化精神普遍淡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
第二从传承上看,传统文化发展缺乏科学整体规划,传承方式较为刻板守旧。就目前现状而言,绝大多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都为面对面、亲手教学,但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传承方式逐渐在与时代发展进程脱轨。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缺少科学整体规划,无法串联整体。
第三从机制上看,传统文化保护理念薄弱,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机制,条块、区域分割严重。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在文化发展上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证,以及没有合理的文化激励政策。从微观上来看,在运行过程中效率低下、管理机制不灵活、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也是阻碍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虽然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体制发展的改革方案,但与目标还存在差距。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重要性,但还存在一部分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理念薄弱,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理念的普及还有待提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做到:第一科学的认识传统文化,摒弃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用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第二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整合分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于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科学分辨,加大认识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从心里头便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三将“坚守与传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宣传教育活动中中坚守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弘扬先进文化精神,丰富其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坚定不移的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杨诗婷 来源: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
  • 弘漆扇文化——开展漆扇进校园活动
  • 弘漆扇文化——开展漆扇进校园活动
  • 漆染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为弘扬丹漆文化,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近日,曲阜师范
  • 07-24
  • “漆”彩纷呈,“扇”染盛夏————线下访问篇
  • 通理工之约,母校再相逢
  •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引导青年学子返回家乡,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实践,将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紧密结合,共同见证并参与到国家伟大复兴的征程
  • 07-24
  • 寻访红色皖南,领略英雄风采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