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财学子三下乡:丝桐传风雅,琴音绕吴越

发布时间:2023-08-2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入了解认识扬州“广陵琴派”,助力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7月6日至7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丝桐传风雅,琴音绕吴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苏扬州,围绕古琴的起源、制作工艺、历史与演变开展了两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结合“望、闻、问、践”四种方式,对于古琴技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追溯古琴技艺感悟古琴初心
7月6日,穿过幽静小径,实践团队来到桐林堂。在张为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老师的藏馆。张老师按照藏馆中收藏物摆放顺序,以古琴起源与流派、制作流程和古琴种类的顺序为古琴小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古琴文化。“每位琴者,因为弹奏习惯的不同,对自己的琴都有不同的需求。但制作者不是琴者,他不通琴意,不能从本质上明白琴者懂什么。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对于琴的需求,马老师由此从琴者开始学习做一个古琴制作者,从而有了现如今受海内外琴人所认可的‘马琴’”。小队成员对于马老师制琴师身份的疑惑由此揭开,并且对于琴者对琴纯粹真挚的感情所感动。
在与张为老师的交谈中,小队成员了解到张老师也开展了古琴教授课程,但她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盲目追风,试图通过学习这门技艺来提高自身的品味。同时,她也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对于古琴这样的雅物,不应该为了快速达成表演的目的,淡化古琴文化教学,直接从指法开始。相反,通过加大古琴文化教学,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懂得如何通过古琴做到愉己以及完善自我。对此,小队成员明白了古琴作为高雅文化和非遗文化之一,其本身是无功利性和非表演型的,将其对外进行扩大宣传的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可将雅的艺术变俗,要铭记学琴的初心与爱。
    访谈琴艺大师指明前进方向
参观完藏馆,团队小组对马老师进行了采访。对于小队成员提出学琴者普遍存在的如何克服困难的问题,马老师是这么回答的。“困难是很多的,但随着时间的的流逝,那些误解也都在对古琴的深刻理解后慢慢消散了。嵇康曾说过‘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弹奏古琴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定性、思考性和德性,为此通过古琴进行一个乐教的过程,从而通过人生的修炼。”
在西方现代化音乐快速发展的时代,马老师也谈了自己对于未来古琴传承的看法。“前几年随着古琴的知名度的提高,弹的人多了,但传承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是然,当老师对于古琴认识都不够充分,没有挖掘内涵,又怎么能够让他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古琴作为一种以音乐载体为文化的技艺,是不能将其胡乱进行的。同时文化是需要创新与发展的,但作为传承需要谨记不能脱离其‘雅’的本质。
回归琴艺本源e起助力传承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广陵琴派”文化,7月8日,团队来到广陵派琴史料陈列馆进行参观。广陵琴派作为扬州地区的传统古琴学派,陈列馆内记载着其形成与发展、名家与名谱等记载。团队成员也了解到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例如伯牙弹琴遇知音等。也因此小队成员更能理解古琴在文人修养“琴棋书画”四艺中列为首位的原因,是因为其追求的独特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
团队成员通过调研后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小队成员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发现,现在人们所倾向的古琴教授方式与马老师所推崇的花时间跟着一个老师面对面交流教授的方式不相吻合。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愿意了解并学习古琴的受众选择的渠道更多是视频软件或者是学校开设的班级化课程。虽然这些方式确实是教授了古琴技艺,但是这样学琴的结果仅仅是掌握了一门乐器。马老师认为的真正传承古琴的方法应为老师言传身教,通过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感悟他的琴艺理解,融合自己的感受,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升华,学会如何解决把音色弹美和把琴曲弹得有意境,并以此达到愉己完善自我的功效。为此小队成员通过线下发放问卷与交谈,结合已有线上调查数据,针对传承者受众范围不够广泛的问题,提出可以寻找知名编曲者,将现代音乐与古琴演奏融合,拍摄录制成短视频,通过互联网多渠道进行发布,吸引学者;针对缺乏好的琴艺老师问题,提出通过课程视频录制授课以及通过提交视频完善及时检验问题;针对距离问题,提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上云课堂授课进行解决。通过借助现代化互联网平台,为更多地区的想学琴的人提供更加方便、多样、快捷的学琴方式,在对外传播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古琴文化的“雅”。
作者:陆艺 陈锦妍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 西师学子三下乡:以青春起兴,绘七彩临泽
  •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调研
  • 红色耀中华实践队赴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参观学习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