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待到曲韵烂漫时,共看皖音永流传——机械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2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安徽省非遗戏曲,领略非遗戏曲的独特魅力,7月8日-12日,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萤火探兴•皖音传承”社会实践小组赴安徽省池州市与阜阳市考察调研。
     信仰为基:吹响傩戏发展的“进军号角”。
     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贵池乡傩有着自己浓郁特色的古朴艺术,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戏曲,“以祭祀为中心,有庄有谐,有雅有俗。”梅街傩戏更是与刘氏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团结、友善、吃苦、谦让等刘氏家风在傩文化的熏陶之下延续。实践团采访到了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青山庙会传承人刘国平老师。从十来岁与傩戏结缘,到如今为傩戏的传承发展奔走四方,刘老师用“信仰”一词形容自己与傩戏的关系。为了让队员们更直观感受傩戏魅力,刘老师更是现场教学了一段《孟姜女》片段。“路途奔波不自由,双休走过万山愁”,队员们青涩的声音混着调子衍生出传承的意味。
     重塑为要:打造太和清音创新的“力量源泉”。
     清代中叶流传到太和的太和清音,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距今近700年的历史。太和清音兼具阳春白雪的优雅和乡下巴人的粗矿之美,听来婉转柔和,朴实清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太和清音在传承时经历过失传时期,我也是一直致力于追溯太和清音的历史,对它进行重塑。”对于太和清音的重塑,太和清音非遗传承人于飞老师借鉴了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的曲调,融入北方的粗犷大气和南方的婉转高雅,唱出了豪迈与柔和。太和清音的创新型发展也饱含当地特色,用太和的方言进行演唱,加入太和特色的型腔,婉转悠扬。
     坚守为标:勾勒细阳锣鼓兴盛的“宏伟蓝图”。
     清道光年间,太和地方民间音乐糅合进山西锣鼓里,形成了细阳锣鼓。细阳锣鼓掷地有声,节奏明快,悦耳动听,时而婉转悠扬,耐人寻味,时而铿锵有力,催人奋进。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细阳锣鼓,实践团成员拜访了细阳锣鼓演奏队的老师们。“我们要坚守下来,带动年轻人,影响身边人” 送文化下乡、进校园、入生活,老师们用行动证明了“坚守”二字。其中,第三代细阳锣鼓传承人哈继文老师从六岁开始接触锣鼓,五十年坚守与传承。《拥军秧歌》更是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表达中,坚守与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传承下去,被认可被赞扬,我们信仰与热爱她!”这群平均年龄五十岁的前辈展现了对细阳锣鼓高度的文化自信,更为传承提供了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传承为本:开拓青阳腔流传的“星光大道”。
     起源于安徽省青阳县的青阳腔,由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青阳腔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又被誉为“徽池雅调”。青阳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进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传承青阳腔是我的责任,是不带任何目的性的。”自16岁那年学习了第一出戏《百花赠剑》,江进老师便与戏曲结下了不可磨灭的缘分,并为青阳腔奉献了自己的余生。将近一生年华付诸在一件事上,江进老师倾尽一生的“传承”,正是非遗保护和发展需要的。江进老师在剧团的演出上尽心尽力,亲自执笔,为青年演员化上胭脂粉黛,看着年轻人在台上进行华丽的演绎,这便是传承。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员们深入感受了安徽本土戏剧文化的民族美学特质。“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历经上千年洗礼与积淀的皖音让实践团成员们切实明白了保护、传承、利用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守望民族家园,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者:刘梦颖 梁秀丽 周美霞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实践正青春|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桃花村开展推普社会实践
  • 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数字
  • 珠海学子深入广佛调研,助力非遗粤剧传播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