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至7.4,我们团队(中南大学赴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街道岳龙社区工作服务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到岳龙社区去看望了几位老人(代表)。我们分成了三个小组,我们小组去看望了其中一个老人(吴爷爷)。我们提前买了水果和芝麻糊,在经过电话联系后,我们动身前往吴爷爷家。由于初来乍到,我们有点找不到地址。不过在我们到达附近的时候,我们听到有人在楼上喊我们,一抬头,是一个白头发的老爷爷在窗户旁招呼我们,我们也明白过来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吴爷爷。进了家门,我们告诉了吴爷爷此行的目的,也和他一起聊了天。他说他三岁时去朋友家玩被火钳砸到太阳穴,导致了左边偏瘫(目前能行动,只是左腿不方便)。他有几个姊妹,每周末都会来看他。我想,他本身并不是幸运的,可他也有关心他的人,相比于有些孤单无助的老人,他无疑是幸运的。我们和他交谈了许久,最后因为时间原因,无奈结束了拜访。
我在想,我们为什么要拜访老人,陪伴老人?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尽孝心,使父母衣食丰足,身体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话,生活幸福,自己难道不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吗?据《二十四孝图说》讲,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但却慨然叹道:现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的岁月,也办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叹不是因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在失去了孝亲的可能性之后,对于孝亲这样一种天伦之乐,产生了强烈的怀念。孔繁森在聊城工作的一段时间里,每逢元宵灯会,他就用地排车或三轮车推着母亲围城区观看花灯。对于此一时刻的孔繁森,见者有的用潇洒二字加以形容。这形容极其传神。这正是孔繁森置身于孝亲的幸福氤氲中时那种身心快慰舒展情态的生动写照。
而在我看来,关爱老人是因为:我们都曾是儿童,我们也都会成为老人,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保持这种优秀传统,关爱老人也是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