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淮北师范大学“柳遗沧海嵌翠岸,匠艺创新守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3-07-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霍邱“柳遗沧海嵌翠岸,匠艺创新守振兴——以六安市霍邱县为例的非遗助力乡村发展”考察调研队集体前往华安达集团开展了一系列参观、调研活动。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潘同利的采访,加深团队成员对于霍邱柳编艺术的认识与了解。记者了解到潘同利先生打小便在心中埋下了对柳编的热爱,1985年时,他成立了一个仅有十几个手艺人的柳编厂,开始注重对于柳编技艺的创新,并不断开发不同形状的柳编产品。“在原基础上创新研发,将柳编由过去的生产生活产品,研发成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文化产品,在里面融入大量的文化内涵。”1986年,潘同利先生受邀参加广州举办的国际大型商品交易会,柳编产品得到了很大认可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柳编走向了国际,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潘同利先生组织培训沿淮百姓,结合市场需求,扩大队伍,使柳编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品,他们也成为了最先致富的村民。当地人把“柳条”叫做“金条”,流传的“一亩杞柳十亩稻”充分表现了杞柳的高价值,真实地反映了杞柳编织为沿淮民众带来的实惠。如今,这些柳编产品以订单销售已出口多个国家,据潘同利先生说,国外的许多超市都设有柳编专柜,在那里也可看到霍邱柳编的身影。面对记者提出的创业初期曾遇到过哪些困难,潘同利先生指出曾有老百姓的技术不够成熟、队伍不够大、资金不足等难题制约发展,但随着柳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积极性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柳编行业得以健康发展至今。谈到探索柳编发展中的收获,潘同利先生说:“我们先辈没有创造出的产品,我们创造出来了。我们给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一根根普通的柳条通过纵横有法、经纬分明的编织,成为了花色款式新颖别致的工艺品。其种类繁多,不论是实用的家具器物,还是时尚装饰品、艺术品,都独具特色,而它们背后正是手艺人如柳条般柔中有刚的韧性与匠人精神。一件件精美耐用的柳编器具所共同组成的文脉延承,展现出编织技艺的时代发展痕迹,承载了无数如同潘同利先生一般的非遗传承人对于发扬、传承非遗文化的美好愿景,将特色产业做强做大的坚定信念。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队员们经传承人的介绍对柳编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传承柳编技艺的手艺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队员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提高对遗产本身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传承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非遗手艺传承的重视,在城市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让非遗走进生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
 
 
作者:邹雨珊 徐晶晶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邹雨珊 徐晶晶
  • “三向”互动提效能 青春共治筑未来
  • 安食珍馐,厚德载食
  • 安食珍馐,厚德载食
  • 曲阜师范大学“食”步芬芳社会实践队以二十大的重要精神为指引,深入参与了一项关乎国家全局的社会实践活动——食品安全与浪费调查与倡
  • 07-31
  • 滁州学院探索雪园小分队前往蚌埠探索非遗文化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